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品味形象生動、準確凝練的語言(學習重點)。

3、瞭解對比、擬人等修辭手法。

4、瞭解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學習難點)。

教學方法:

讀議展點練

一.課前預習

(1)瞭解作者。要求:記住作者。

(2)掌握下列字詞。要求:讀準、會寫、會用。

爭妍鬥豔奇崛枯瘠陸離犀利瑪瑙

忍俊不禁豐腴唾津潛溢罍盎然勻稱

(3)蒐集與石榴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豐富對石榴的認識

二.賞析王安石《梅花》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工作。

詩歌《梅花》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描寫對象)凌寒獨自開。(特定環境)

遙知不是雪,(精神品質)為有暗香來。(精神品質)

注:凌寒:冒着嚴寒。遙:遠遠的。為:因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三.自學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思考:文中説“石榴樹便是這少數樹木中的最可愛的一種。”你認為石榴樹可愛表現在哪些地方呢?

2、思考:作者是怎樣引出本文的寫作對象來的?

四.精讀:品味語言體會思想

1、思考:文章第二部分怎樣具體描寫石榴的特徵?課文描寫石榴特徵,語言生動形象、準確凝練,你最喜歡哪些語句?説一下自己的理由。

2、思考:寫物是為了言志,作者託什麼物言什麼志?(選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一句話,讀一讀,議一議。)

五.質疑

(1.小組交流:質疑解疑2.全班交流:解決組內存在的問題)

思考:作者説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臟”為什麼?(解決本文的難點問題)。

六.仿寫:

你以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嗎?它會笑你呢。秋天來了,它對於自己的戲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的皓齒。那樣透明光嫩的皓齒你在別的地方還看見過嗎?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語(京白)介紹迴盪在京城衚衕小巷中的叫賣聲。

2.結合課文介紹的北京吆喝聲,引導學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

教學重點、難點

1.生動幽默的語言。

2.結構安排獨特。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招徠(1ai2)鐵鉉(xuan4)囿於(you4)

隔閡(he2)餑餑(bo1)秫秸(shu2jie1)

商販(fan4)吹噓(xu1)吆喝(yao1·he)

小鈸(bo1)荸薺(bi2qi2)

2.解釋下列詞語。

招徠:招攬。

餑餑:饅頭或其他麪食,也指用雜糧面製成的塊狀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稈。

隨機應變:跟着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靈活應付。

合轍押韻:這裏指押韻。

油嘴滑舌:形容説話油滑。

囿於:侷限於;拘泥於。

隔閡: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離。

吹噓:誇大地或無中生有地説自己或別人的優點;誇張地宣揚。

吆喝:大聲喊叫(多指叫賣東西、趕牲口、呼喚等)。

二、導人

如果時光倒流幾十年,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中,但聽一聽蕭乾的,依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

教師藉助錄音、錄像等媒體播放一些街頭叫賣的吆喝聲,增加學生的聽覺、視覺方面對“吆喝”的瞭解。

作者簡介:

蕭乾(1910~1999)原名蕭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記者、翻譯家。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曾任《大公報》編輯、記者,倫敦大學講師,《大公報》駐英特派員。1946年回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人民中國》(英文)副總編輯,《文藝報》副總編輯、中央文史館館長。

三、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圍繞北京的吆喝聲介紹了什麼?他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怎樣的感情?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在作者看來,北京小販貨郎的叫賣聲簡直就是一種“戲劇性”的藝術。作者介紹了從白天的叫賣聲到夜晚的叫賣聲,從賣吃食的、放留聲機的,到乞討的,還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賣聲等等,從中流露出作者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懷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總寫舊北京城街頭商販為招徠顧客而發出的種種音響。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體從兩個方面入手寫“吆喝”: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部分。

學生朗讀課文第1至3段。

提問:文章開頭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重點寫什麼內容?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文章開頭在寫法上可以説是採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將舊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販為招徠顧客而做出的種種音響分作兩種:“器樂”和“聲樂”,然後重點寫“聲樂”——各種小販那醉人的叫賣。

寫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突出了叫賣者的本事:他們氣力足,嗓子脆,口齒伶俐,咬字清楚,還要會現編詞兒,腦子快,能隨機應變。正因為叫賣者的這些種種特點,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紹的各種吆喝聲。

(二)學習第二部分。

學生默讀課文,這裏從兩個方面入手寫“吆喝”,想想這兩個層次如何劃分?作者又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第一層次(4~9),寫從早到晚的吆喝聲。

第二層次(10),寫一年四季的吆喝聲。

文章這裏從兩個方面寫“吆喝”,作者按時間順序展開,一天中按從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條理層次清晰。

提問:

作者寫從早到晚的吆喝聲,具體寫了哪些叫賣聲?重點又寫了什麼?‘

學生閲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

作者從早寫到晚。寫早晨吆喝賣早點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鮮蔬菜的:賣青菜和賣花兒的。寫白天賣日用百貨和修理各種傢俱的,這就更熱鬧了。

然而重點是寫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熱鬧:賣夜宵的,唱話匣子的,用淒厲動人的叫喊討飯的,真是應有盡有。這一層作者重在寫出北京胡同裏小販的叫賣聲持續時間之長,種類之多。

五、小結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裏小販們在夜晚發出的各種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風情。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招徠、隔閡、吆喝、吹噓、隨機應變、油嘴滑舌。

二、繼續學習課文

(一)閲讀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這一段結構有何特點?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結構可以説是總分式。這一段寫吆喝聲按從春到冬的順序展開。春天一到,萬物復萌,小販們走街串巷賣春鮮兒。夏天賣西瓜和雪花糕,秋天賣“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熱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蘆,經小販們一叫賣,也頗為誘人。

(二)閲讀課文第三部分。

提問:這一部分所寫內容與前文有何不同?試具體説説。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文章第三部分從叫賣作為一種口頭廣告的角度來寫。這裏寫叫賣的文化內涵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有的叫賣説明商品製作的工藝過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賣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如賣山楂的喊:“就剩兩掛啦。”其實他身上掛滿了那用繩串起來的紫紅色的果子。其三,叫賣的語言十分豐富,極富表現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兒的白薯”、“蘿蔔賽過梨”等;有的合轍押韻,頗為動聽,如“又不糠來又不辣,兩捆蘿蔔一個大。”

文章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語言.

提問: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語)來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出幾例,仔細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介紹夜晚的吆喝,如“餛飩喂——開鍋!”“剃頭的挑子,一頭熱”“硬麪——餑餑”。

介紹夜裏乞丐的叫聲,如“行妤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

介紹吆喝作為一種口頭廣告,舉例如“滷煮喂,炸豆腐喲”“葫蘆兒——冰塔兒”,“冰棍兒——三分嘞”等等。

這些對吆喝的描寫,極富特色,從這些“戲劇性”的藝術中,讀者聆

聽到那些奇妙無比、特色鮮明的“聲樂藝術”,欣賞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風情。

四、探究活動

1.讓有特長的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叫賣聲,學生從中體驗吆喝的民俗內涵。

2.吆喝其實是一種廣告,隨着時代的發展,這類廣告在逐漸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自有其獨特的魅力,應該注意搶救。你不妨把家鄉的吆喝,或者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記錄下來,為搶救工作做點貢獻。

學生討論,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談自己的體會。教師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民俗,瞭解民生和民間文化。

五、小結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想,讓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藴涵的濃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結構的安排上也頗有獨到之處。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設計理念:

《水調歌頭》作為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這首詞,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繫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明其意,懂其理,誦其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按照《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的理論指導,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對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等要求,在教學中設計多種情境,讓學生讀、思、品、説,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並且在能力發展的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在教學流程方面,整體上按照我校市級立項課題《“構建7——9年級語文和諧課堂”教學實驗》中所倡導的“喚起體驗——整體感知——重點探究——拓展遷移”四個步驟進行設計,以構建語文和諧課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學會採用多種方法收集和閲讀自己需要的資料,並對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養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方面:

1、學習欣賞古詞的方法。

2、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養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2、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本詞情景交融的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認真預習,課上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合作探究、踴躍發言,課外查找資料,自主探究,拓展遷移等。

2)誦讀品味法: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通過反覆朗讀,讀出詞的韻味,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聯想想象法: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2、教具準備:筆記本電腦、PPT課件、配樂FLASH動畫等。

3、教時安排:1教時。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四

説明

本設計為張翼健先生主編的國際長春版語文八年級下而寫。《短文二篇》一課系張玉新選編。本套教材教師用書由張玉新主編。

課前準備

本課是八年級下學期的一課,是兩篇篇幅短小的古代散文,包括古代特有的而且已經接觸過的兩種文體(説、記),學生經過七年級一個學年和八年級半個學年的學習,應該已經初步養成了預習的習慣。

因此,規定這樣的課堂教學起點是可能達到的:學生課前預習,藉助工具書和書下註解,初步掃除文字讀障礙。在此基礎上,反覆誦讀本文,力求儘量弄懂文句的含義,將沒有弄懂的知識點作為課堂學習的重點。

這兩篇短文言簡義豐,要弄清楚文字的言外之意必須儘量多佔有相關背景資料,因此課前印發蘇洵、蘇軾的有關資料要求學生閲讀,進一步掌握相關文體知識和作者概況。

教學目標

1、積累"職""飾""軾"轍""蓋"等文言詩詞,"乎""由""與""但"等文言虛詞,"無所""雖然""相與"等文言詞語。

2、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關鍵詞句,從而品悟其言外之意。

3、探究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

1、積累"職""飾""軾"轍""蓋"等文言詩詞,"乎""由""與""但"等文言虛詞,"無所""雖然""相與"等文言詞語。

2、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關鍵詞句,從而品悟其言外之意。

教學難點

1、探究寫作特色。

2、瞭解創作背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名二子説

一、導入

1、檢查課前預習。學生齊讀《名二子説》,個別同學嘗試背誦。

2、導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一家父子兄弟都有盛名的除了"三曹"就是"三蘇"了。三蘇父子以其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輝煌的文學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輝耀古今,三蘇在文學上造詣極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鍊老泉,豪放東坡,衝雅潁濱",三蘇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關心國家命運,同情民間疾苦,為了民眾做了不少好事。眉山三蘇祠有一副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高度評價了三蘇父子的文學成就及其在文學歷史上的地位。

我們在八年級上冊學過蘇軾的《江城子》,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初步瞭解了蘇軾的豪放、蘇轍的衝雅,今天見識一下蘇洵的凝練。

二、賞析課文

1、教師視學生齊讀、個別學生背誦的情況校正讀音並範讀。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2、進一步介紹有關知識。蘇洵寫《名二子説》時,蘇軾11歲,蘇轍8歲。蘇洵對兩個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對他們的生活道路充滿憂慮。本文正是通過闡釋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達他對愛子的勸誡與勉勵的。大家還要了解一點,慶曆六年(1046),蘇洵赴京應制舉,儘管他才學頗高結果是落榜了。他對科舉、對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託在兩個兒子身上。從京城返鄉,寫了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説》。

3、第一段"軾"名説結構上有何特點?

明確:先説車,先揚"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車子的各部件,輪子、輻條、車蓋、軫木(車廂底部四面的橫木),就像各有職分,不可或缺;再抑"而軾,獨若無所為者",只有車前的軾木沒有實際用處。軾是車前的橫木,乘車人可將手按在上面,有裝飾車子的作用。轉折自然為了再揚"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行文已經幾度曲折。最後揭出正題:"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蘇軾呀,我擔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飾啊。

蘇軾性格豪放,鋒芒畢露,從不知掩飾自己的觀點。自幼父親就看清了這一特點,勸誡他多加外飾以免遭禍。這正是為他取名"軾"的用心(在賞析的過程中師生互動,掌握相關詞語)。

4、第二段"轍"名説在結構上與上一段有何異同?

明確:先説轍,先揚"天下之車莫不由轍",天下之車無不循轍而行;再抑"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但論到車的功用卻沒有轍的份。轉折自然也為了再揚"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轍無論功之福,也不遭僕斃之禍。行文也已經幾度曲折。最後揭出正題:"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説蘇轍的性格會免於災禍。一説"免"同"勉",勉力、盡力的意思。善處於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這正是為他取名"轍"的深意。

蘇轍性格沖和淡泊,深沉不露,並能盡力王事,後位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

可見本段與上一段的結構總體上相同,都在極短的篇幅內或揚或抑,兩端具有結構上的對稱美;但是,一段的結尾是隱憂,其實也是抑,而二段的結尾則是喜悦,可算是揚。小處不同一方面打破了完全對稱的呆板,主要還是真實表達對不同性格的兩個兒子的預測(在賞析的過程中師生互動,掌握相關詞語)。

5、從《名二子説》中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寫作特點?

明確:一方面通篇使用比喻,以車之軾、車之轍的特點喻二子的不同性個特點,十分貼切;一方面在極短的篇幅內搖曳多變,文勢極盡跌宕之能事,頗具功力;一方面如戰國策士般縱橫捭闔,透徹雄辯,頗具哲理。

三、作業

1、整理文中文言字詞和句式,製成卡片。

2、完成"思考與討論"一。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抓住事物徵展開想象,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發了戰鬥的激情。

2、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運用象徵的表現手法。

重點難點:

1、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思想感情,增強氣勢。

2、品味語言,理解語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學方法:和諧教學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鬆

欣賞歌曲《昨夜星辰》。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我們以前學過《天上的街市》,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郭沫若的戲劇:《屈原》。一説起屈原,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愛國人士,對他多少也有些瞭解。下面請一個學生來介紹一下這個人物。

2、展示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及表現出的思想感情

(2)欣賞文章的精彩段落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4、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後回答。

導學提綱:

1、讀了這段文字以後,你認為屈原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感情是怎樣的?

2、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3、根據文章的感情脈絡我們可以將文章劃層次。

4、賞析第一部分:用下列句式説話:

屈原呼喚:;希望

總結:在呼喚中表現屈原什麼樣的感情?

5、賞析第二部分,用下列句式説話:

屈原斥責:;因為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2、呼喚與歌頌

怒斥和憤懣

3、根據文章的感情脈絡我們可以將文章劃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層(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吧!”):

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風雷電象徵了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在“比鐵還沉重”、“比鐵還牢固”的黑暗、陰慘的現實面前,詩人充滿了強烈憤懣,不得不憂慮祖國的前途命運。所以他熱切地祈求咆哮的風、閃耀的電、爆炸的雷這些宇宙中的“偉大的藝人們”,以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開”,從而創造一個“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來“沒有限制的自由”和燦爛炫目的“光明”。他把“電”這一宇宙的長劍化做自己“心中的長劍”。在奇麗的聯想中,主體和客體,人和自然力合二為一,表達了對光明的熱烈追求,顯示了摧毀一切黑暗的憤激的情緒和鬥爭決心。

第二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東皇太一”等眾神象徵了人世間昏庸腐朽暴戾的當權者和官僚統治集團。屈原斥責這些“土偶木梗”無德無能,欺民惑眾,奸詐怯懦,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連同一切罪惡的黑暗都“燒燬!燒燬!燒燬!”這是因為它們身居高位,沒有什麼“德能”,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曉得播弄人”,一句話,它們象徵了現實中種種黑暗勢力。這樣,屈原變革現實的要求就由前面對自然力的祈求,發展到對人的力量的確信,表現了他無比高昂的戰鬥激情和徹底的鬥爭精神。

4、賞析第一部分:用下列句式説話:

屈原呼喚:;希望

總結:表達了對光明的熱烈追求,顯示出摧毀一切黑暗的憤激的情緒和鬥爭

決心。

5、賞析第二部分,用下列句式説話:

屈原斥責:;因為

總結:屈原變革現實的要求就由前面的對自然的祈求,發展到對人的力量的確信,表現了他無比高昂的戰鬥激情和徹底的鬥爭精神。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

1、課堂小結:

你的收穫是什麼?

2、推薦作業:

(略)

第二課時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鬆

欣賞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內容,這節課我們來欣賞一下本課的藝術特色。

2、展示學習目標

(1)體會本文的藝術特色。

(2)舞台説明的作用。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後回答。

導學提綱:

1體會本文的藝術特色。

2、舞台説明的作用。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1、本文的藝術特色:

①想像瑰麗奇特,閃耀着革命浪漫主義的光輝。

這段獨白想像奇特,氣勢恢宏,體現了革命浪漫主義的詩學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展開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風喚雷,運用誇張、象徵等藝術手法,讓屈原和宇宙間偉大的自然力急風、怒雷、閃電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藉助他們的神力,使詩人具有了毀滅諸神、摧毀一切黑暗的力量。這樣,就使歷史中的屈原的形象顯得更加神采飛揚,光輝奪目,全文雄渾壯闊,氣勢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義的激情。

②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象徵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法,它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徵的本體)。象徵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説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領會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義的關鍵。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徵義:

a.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b.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羣眾。

c.有形的長劍、無形的長劍:屈原《涉江》篇雲“帶長鋏之陸離兮”。有形的長劍,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劍;無形的長劍指堅定的信念。

d.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類似英國作家笛福長篇小説《魯濱遜飄流記》所描寫的海中荒島,是對社會現實極端憎惡而企求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

e.“土偶木梗”的羣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其中河伯有二義: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員。

③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增強語句的氣勢和情感色彩,達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觀眾。

學生運用句式説話:

我認為本文中一句最精彩(或最富有激情、最感動人心)因為它運用了的修辭手法,作用是。

經過師生的共同討論,作出如下總結:

本文通篇運用擬人、呼告的修辭方法。如“風,你咆哮吧!咆哮吧!”“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等等,這些語句,熱切地呼告和歌頌風、雷、電;而“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等語句,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這樣,就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

其次,運用了反覆、排比等方法,也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又具有詩的形式美,迴環往復,蕩氣迴腸,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5.關於《雷電頌》的舞台説明。

舞台説明為舞台上的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作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頸上繫有長鏈,“玄衣”、“披髮”,但他大義凜然,佇立睥睨,目含怒火,堅貞不屈,滿腔憤怒,即刻就要噴湧而出!

此外,教師有必要向學生説明吟詠“雷電頌”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自然環境,以創造一個想像的場域,啟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個時間是在午夜已經過去,黎明尚未到來的時候。靳尚前來佈置和催促鄭詹尹立即執行南後毒死屈原、縱火焚屍的密令。地點是東皇太一廟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狀,陰森可怖,給人以威壓的氣勢和令人窒息的'氣氛。

自然景象是雷電交加,狂風大作,無邊的黑夜在顫動,在撕裂,在爆炸。這個典型環境意味着現實世界給屈原的肉體和精神的嚴重傷害,又象徵着光明與黑暗的搏鬥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

1、課堂小結:

你這節課的收穫是什麼?

2、推薦作業:

課外收集有關愛國人士的故事,及一些有關愛國的詩句。

附板書:

教學反思: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六

自然景:高柳夾堤、土膏、冰皮、波色、鱗浪、山巒、晴雪、柳條、柔梢、麥田、淺鬣、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人文景:遊人

情: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若脱籠之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鬱、煩躁→輕鬆喜悦→感歎讚美

滿井所見景物景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田之美

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物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1)《醉翁亭記》的第二課時。

(2)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一。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為何取號為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1.太守為什麼而醉?

2、我們為什麼而醉?

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太守為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一)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麼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板書:

(二)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羣山環繞圖→琅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八

學習目標

1、掌握閲讀遊記的方法。

2、賞所見,品讀語言體會黃河剛柔並濟之美。

3、悟所感,體會黃河的偉大之處。

一、導入

由《望廬山瀑布》引出學習遊記的三個要素:所至、所見、所感。

把握了所至、所見、所感,也就把握了閲讀遊記的方法。而我們今天就通過這三個方面來學習《壺口瀑布》這篇遊記。

二、新授

環節一理遊蹤(所至)

通過預習我們可以把握,作者一共去了(兩次)壺口瀑布,分別是(雨季和枯水季)。而枯水季的視角較之雨季更為獨到,誰可以説一説作者採用了怎樣的觀察角度,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壺口瀑布》立足於河心,不斷變換視角,這也是遊記的遊蹤之一,即定點觀景。而抓住方位變換和視角轉換的詞句,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把握遊蹤。

環節二賞所見

1、請大家小組合作,循着遊蹤,説一説你發現了壺口瀑布怎樣的特點?從哪些語句品讀出來的?並進行圈點批註。

明確:①老師示例:“我依在一塊大石頭上向上遊看去,這龍槽頂着寬寬的河面,正好形成一個丁字。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湧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後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藍,宇宙間彷彿只有這水的存在。”

在這裏,劉老師最喜歡這一系列的動詞,一個字的擠、撞從橫向上寫出了黃河水量之宏大,四字詞推推搡搡、前呼後擁則從縱向上寫出了黃河水流之湍急,而隨着句式逐漸變長,文章的節奏並沒有減緩而是愈發的緊張。河道上排排黃河水在這排山倒海、爭先恐後湧來的磅礴氣勢下碎成了堆堆白雪。戛然而止,讓人不禁為這份氣勢折服!好一個雄渾壯闊的黃河!好一個雄渾壯闊的壺口瀑布!

②學生自主分析:

示例一:“黃河在這裏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着,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裏隆隆衝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

五個“跌”,這裏不僅從高處急速下落,而且還多次地急速下落,三跌四跌,無法反抗,只能暈頭轉向地碎成點,碎成霧。隆隆而來的浩瀚黃河水最後竟被跌碎成了霧。這壺口瀑布該是如何的險峻啊!

示例二:“當然這麼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麼多的水,於是洪流便向兩邊湧去,沿着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

比喻修辭和否定句,強調突出了壺口瀑布凝重猛烈、洶湧澎湃的特點。為什麼不能是飛毯而必須是鋼板?他們有什麼不同?飛毯柔軟而鋼板強硬,尤其是剛出軋經過淬鍊的鋼板,更能展現凝重猛烈的特點。

示例三“這些如鋼似鐵的頑物竟被水鑿得窟窟竅竅,如蜂窩雜陳,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個個光溜溜的大坑,而整個龍槽就是這樣被水齊齊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溝。你看,日夜不止,這柔和的水硬將鐵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靜”態的巨石藴含着河水“動”的力量,“切、剁”這樣誇張強硬的詞竟是與石頭相比更為柔和的水所發出的動作,體現出壺口瀑布柔中帶剛的特點。

環節三悟所感

樑衡先生曾説:“大凡看景只看人為的熱鬧,是初級;拋開人的熱鬧看自然之景,是中級;又能拋開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個味和理來,這才是高級。”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作者的味和理。

請略讀4—6自然段,説一説你在文中讀到了怎樣的情感與思考?(請勾畫出抒情議論性的語句)(3分鐘)

明確:“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壓迫竟會這樣怒不可遏。原來這柔和之中只有寬厚絕無軟弱,當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以力相較,奮力抗爭。”她可以是一條河;她可以是一個人;她可以是一種精神……

黃河西出崑崙,源遠流長。壺口瀑布更以它氣吞山河之勢,聲絕九霄之壯著稱於世。如果説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魂,那壺口就是黃河精魂的集中體現。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壺口瀑布,通過所至、所見、所感三個角度,學會了品讀遊記的三種方法:

抓方位變換詞理遊蹤

品描景語句賞所見

抓抒情議論句悟所感

世界那麼大,我們都想去看看。但當我們的腳步還未來得及丈量這個世界之時,不妨多閲讀遊記,藉着作者的妙筆,領略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

四、作業

運用今天所學的方法預習《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並試着與《壺口瀑布》進行比較。

《壺口瀑布》閲讀練習及答案

閲讀理解(44分)

(一)閲讀《壺口瀑布》選段,完成題目。(14分)

第二次我專選了個枯水季節。春寒剛過,山還未青,谷底顯得異常開闊。我們從從容容地下到溝底,這時的黃河像是一張極大的石牀,上面鋪了一層軟軟的細沙,踏上去堅實而又鬆軟。我一直走到河心,原來河心還有一條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條深溝,當地人叫“龍槽”,槽頭入水處深不可測,這便是“壺口”。我依在一塊大石頭上向上遊看去,這龍槽頂着寬寬的河面,正好形成一個“丁”字。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湧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後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藍,宇宙間彷彿只有這水的存在。當河水正這般暢暢快快地馳騁着時,突然腳下出現一條四十多米寬的深溝,它們還來不及想一下,便一齊跌了進去,更鬧,更擠,更急。溝底飛轉着一個個旋渦,當地人説,曾有一頭黑豬掉進去,再漂上來時,渾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聽了不覺打了一個寒噤。

黃河在這裏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着,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裏隆隆衝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從溝底升起一道彩虹,橫跨龍槽,穿過霧靄,消失在遠山青色的背景中。當然這麼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麼多的水,於是洪流便向兩邊湧去,沿着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儘管這樣,壺口還是不能盡收這一川黃浪,於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迴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鑽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旋。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而這一切都隱在濕漉漉的水霧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響樂,一幅寫意畫。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麼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造物者難道是要在這壺口中濃縮一個世界嗎?

看罷水,我再細觀腳下的石。這些如鋼似鐵的頑物竟被水鑿得窟窟竅竅,如蜂窩雜陳,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個個光溜溜的大坑,而整個龍槽就是這樣被水齊齊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溝。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壓迫竟會這樣怒不可遏。原來這柔和之中只有寬厚絕無軟弱,當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以力相較,奮力抗爭。據《元和郡縣圖志》中所載,當年壺口的位置還在這下游一千五百米處。你看,日夜不止,這柔和的水硬將鐵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10、作者在枯水期觀壺口瀑布的感受如何?又是怎樣表現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為什麼要在文中着力描摹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的壺口,又説它“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造物者難道是要在這壺口中濃縮一個世界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請從修辭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3分)

“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縱觀全文,文章絕大部分是圍繞着水來寫的,而選文第三自然段卻寫腳下的石頭,請問這樣寫是何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感受:雄偉、壯闊,既壯美又優美,剛柔並濟。表現:上游的水勢;龍槽的水勢;河水的力量。

11、作者寫黃河並不僅僅將它作為黃河來寫,更是賦予它情感,將它當作人來寫。

12、運用擬人修辭,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黃河堅忍剛強、一往無前的氣勢。

13、用石頭來襯托水與命運抗爭的意志力之堅強。

《壺口瀑布》練習題

一、語言運用

1、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馳騁推推搡搡震耳欲聾奮力抗爭

B、旋渦如絲如樓挾而不服汩汩如泉

C、霧靄怒不可遏窟窟竅竅搏大寬厚

D、番身鋼板出軋浪沫橫諡潺潺成溪

2、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無誤的一項是()

A、我依在一塊大石頭上向上遊看去,這龍槽頂着寬寬的河面,正好形成一個丁字。

B、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鑽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漩。

C、其時,正是雨季,那溝已被灌得浪沫橫溢,但上面的水還是一股勁地衝進去,衝進去──我在霧中想尋找想象中的飛瀑。

D、它們還來不及想一下,便一齊跌了進去,更湧、更擠、更急。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培訓以後,他思路開闊,大不同於往,真當另眼相看。

B、美國對別國的人權問題説三道四,橫加指責,而對本國侵犯人權的行為卻諱莫如深。

C、目前,我們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首當其衝要解決產品質量問題。

D、為了逃避公安機關的打擊,這個販黃窩點曾兩次停業,待風聲一過又東山再起。

4、對以下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A、這首詩歌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B、第二句“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盪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

C、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將詩中僅有的景物──水和月巧妙結合。

D、此詩將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

5、把下列句子的中心事物“水”改成“落葉”為話題,仿寫下列句子。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藍,宇宙間彷彿只有這水的存在。

二、語段閲讀

①黃河在這裏由寬變窄,由高而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着,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裏隆隆衝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

②從溝底升起一道彩虹,橫跨龍槽,穿過霧靄,消失在遠山青色的背景中。

③當然這麼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麼多的水,於是洪流便向兩邊湧去,沿着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

④儘管這樣,壺口還是不能盡收這一川黃浪,於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迴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鑽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漩;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而這一切都隱在濕漉漉的水霧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響樂,一幅寫意畫。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麼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造物者難道是要在這壺口中濃縮一個世界嗎?

…………

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這偉大隻在衝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閃現出來被我們所看見。

6、文章第一段中原有一句“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這句話,將它插入原文,正確的一處是()

A、①處B。 ②處C。 ③處D。 ④處

7、對下列句子的表達方法説明正確的一項是()

(1)原來河心還有一條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條深溝,當地人叫“龍槽”,槽頭入水處深不可測,這便是“壺口”。

(2)黃河在這裏由寬變窄,由高而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着,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裏隆隆衝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

(3)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

(4)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A、説明描寫記敍議論B、記敍抒情記敍議論

C、記敍抒情抒情描寫D、説明描寫抒情議論

8、作者為什麼説壺口“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請談談你的看法。

9、作者想通過描寫壺口瀑布的壯美和柔美,表達怎樣的心聲呢?

10、黃河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正像一個人經歷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請談談我們中華民族哪些事例能體現出黃河的這種個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q7gz4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