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中語文教案多篇

高中語文教案多篇

高中語文教案多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自瀆瞭解巴金與《家》的有關背景資料。

2、瞭解《家》的故事梗概。

3、瞭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過程與方法

瞭解巴金與《家》的有關內容。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難點

1、瞭解《家》的故事梗概。

2、瞭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家,可以讓你想到什麼?

家,在人們的眼中,都是愛的代名詞,是避風的港灣,是永恆的棲息地,但無論如何形容,家就是一個能給你幸福温暖的處所,它就是愛。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説中,“家”卻是一個明爭暗鬥卻不見硝煙的戰場。

(二)作者簡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代表作: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筆調,描寫新知識青年對舊制度、舊文化的強烈憎恨和大膽抗爭,充滿激情,語言清新流暢。

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又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勛章。

(三)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本內容。

(四)內容分析

1、主題概括

三份愛情的毀滅,三個女性的死亡。

覺新——梅、瑞鈺、覺慧——鳴鳳。

2、人物賞析:

(1)梅

原名錢梅芬,覺新兄弟的。姨表兄妹。與覺新青梅竹馬,相互愛戀,因家長之間的矛盾而被拆散,後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對她不好,在孃家抑鬱而死。

(2)瑞鈺

家長們用抓鬮的辦法為覺新選定的妻子,善良賢惠,高老太爺死後因無法承擔迷信的“血光之災”的責任被迫到城外待產,最後難產而死。

(3)鳴鳳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賣到高公館開始做苦事、吃打罵和流眼淚的生活,深愛三少爺覺慧,但高老太爺答應把她送給六七十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盡

(4)覺新

高家的長房長孫,覺民、覺慧的大哥,是一個長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禮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複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5)覺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響的青年學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膽的叛徒”,覺新、覺民的弟弟。參加了具體的反封建、反專制的鬥爭,包括勇敢參與反對封建軍閥的鬥爭,堅決反對“作揖主義”與“無抵抗主義”,蔑視等級制度與丫頭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支持覺民逃婚,大膽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災等邪説,最後義無反顧地從封建大家庭出走。

3、問題“誰是兇手?”

探究:覺慧和覺新在愛情中的表現

(1)覺新對於梅:

和梅表姐相愛,但是由於雙方家長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殺了這段美好的戀情。覺新很痛苦,但是沒有反抗,對於父親為他安排的與李家的婚事表示順從,回房矇頭大哭一場,繼續與李家小姐瑞鈺完婚。

(2)覺新對於瑞鈺:

高老太爺去世後,瑞鈺產期將至,陳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鈺,以“血光之災”為由要覺新把瑞鈺送到城郊外待產,覺新不想,但是沒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後覺新去看瑞鈺聽到瑞鈺悽慘的叫聲,但是沒有人敢來為他開門,瑞鈺就這樣叫着他的名字死去了,他們最終也沒有見上一面。

(3)覺慧對於鳴鳳:

與鳴鳳相愛,又常常處於矛盾當中,下不了最後的決心,在鳴鳳被安排嫁給馮樂山做小妾是他還一無所知,在鳴鳳想要向他傾訴時他忙於自己的事業,最後鳴鳳被逼得投湖自盡了他才後悔地追去,已經晚了。

4、假設:時光可以倒流,覺慧和覺新會怎麼做?

5、探究:是什麼導致了覺慧和覺新的複雜的性格?

明確:覺新:不滿封建家庭的專制,但是他的長房長孫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禮教的約束,他養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個性。,為維護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平相處”,他凡是採取“不抵抗政策”。家對於他來説是精神煉獄,但是又難以割捨,所以他最終“順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勢力一次次地妥協退讓,甚至犧牲自己的愛人。陷在封建傳統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覺慧:一個充滿朝氣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體察到封建家族的虛偽黑暗和腐朽,決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爭的過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膽幼稚的行為,到外面尋找新生活。他衝破世俗與鳴鳳相愛,又經常處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後的決心。對於他祖父,覺得他們兩個像敵人,但是當他祖父去世之後他又覺得現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着隔膜,懷着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

6、時代背景:

明確:“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革命運動。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幟喚醒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維護人的尊嚴,追求人性解放,在“五四”時期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吸引着無數新一代青年。

“五四”運動就像一場夢一樣,迷住了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心,但隨着這個夢逐漸地褪卻其夢幻色彩,其矛盾性就逐漸顯現出來。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長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確:李家是當地的殷富,數代都是書香人家。巴金等五個兄弟姐妹從小生活在五進三重的李公館裏。然而,隨着父母親的離世,他的家族開始了內部分化。在其後的分家過程中,家族內部的傾軋醜態畢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態和詩禮傳家背後的齷齪。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遺產的爭奪由此引發,巴金在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善惡,這給了《家》豐富的創作素材。

作者身處五四運動之中,自然沾染了濃重的時代氣息,對舊社會既憤怒又留念,對封建人物既痛恨又同情,對新出路既渴盼又迷惘,作者本身就處於這樣一個痛苦、矛盾、掙扎的過程中,所以《家》中的人物,尤其是與作者最為相似的覺慧,不可避免的宣泄出作者的矛盾與痛苦。

8、小結:

巴金在談到《家》的創作時曾經説過,他要為青年寫作,他寫這部長小説的目的是“我要控訴”,“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宣告一個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走上奔潰的道路,走到他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過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惡,描寫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

《家》中的覺慧和覺新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劇命運也是時代不可避免的,是無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接受新思想的影響,自己拯救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

高中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設想:

批判性地閲讀課文

教學課時:1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孔孟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為聖人,後者被尊為亞聖,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常常把他們相提並論,説其中的一個,必然會説另一個;他們的思想就那麼一致嗎?讓我們閲讀《孔孟》,看看黃仁宇是怎麼看待的。

二、作者

閲讀文後補白文字。

三、閲讀課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練習一

四、研究課文

(一)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為兩部分。前部分論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異,後部分分析原因。

(二)把握內容

1、二人思想言行的差異有哪些?

2、產生差異的原因有哪些?

明確:個性、書的記載體裁不同的原因,是明顯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沒有展開論述,而“此一時,彼一時”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點。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觀察周邊的世界,從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看法、認識中勇於質疑,善於質疑。條分縷析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質疑研究

思考:請你用作者的“此一時,彼一時”,來回答:

1、為什麼孔子“輕鬆愉快”,而孟子“凡事緊張”?

2、為什麼孔子主張性惡論,而孟子主張性善論?

3、為什麼孔子重視“禮‘,而孟子卻”沒有這樣的耐性“?

明確:作者的“此一時,彼一時”不能解釋差異二,後文也沒有這樣照應前文的語句,表明作者的論證、論述欠嚴謹、嚴密。

進而推出文章不夠嚴謹的表現二——第3段推斷孔子主張性惡論顯然主觀臆測,牽強得很。

再指出第8段首句的語病。

五、佈置作業

高中語文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通過藉助拼音,認識“嘰、喳、蓬、躍、稜、巢、嶄、牌”8個生字,會寫“羽、領、捉、理、躍、蹦、靈、晨”8個生字。

(2)學生通過反覆朗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嘗試背誦課文。

(3)在閲讀中積累“AABB”形式和“()的()”形式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活動中,創設活動條件,學生進行聽、説、讀、寫的訓練,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並通過反覆朗讀和結合上下文、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的內容。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活動,學生有愛鳥護鳥的意識,並感受到“愛鳥護鳥小衞士”的快樂和自豪。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隨文識字,在閲讀中理解詞語的意思和學會積累詞語。

難點:在閲讀中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和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時數:2課時

五、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學寫“躍”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嘗試背誦。

2、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積累AABB形式和“()的()”形式的詞語。

3、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和有愛鳥護鳥的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生字,瞭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嘗試背誦。教學難點:體會文章保護自然、保護鳥類的主旨。

教學過程:

活動一:揭示課題、設置懸念,提出貫穿全文的三個問題。

1、板書課題:“紅領巾”真好。

2、設置懸念:課題中“紅領巾”加上了引號,“紅領巾”指什麼?誰誇“‘紅領巾’真好”?為什麼誇“‘紅領巾’真好”?

活動二:學生自主探索、主體參與,以學定教,解決主要問題。

1、出示課件,默讀課文,通過邊讀邊畫邊想找答案。

2、學生自主讀文,讀中感悟。隨機教學,相機出示課件。

(1)指導朗讀第一節。朗讀中理解“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梳理、蓬鬆的羽毛”等詞語。

(2)這些詞語有什麼特點?這樣的詞語你還會説嗎?發散思維,積累AABB形式的詞語。

(3)結合課件,多層次的朗讀,感受小鳥的活潑可愛。

(4)通過閲讀第二節理解為什麼要愛鳥,抓住“撲稜稜、捕捉害蟲、保護樹苗”。

(5)相機出現生字“躍”,學生先觀察,師範寫,學生再練寫,學習寫好“足”字旁的字。展示寫字成果。

(6)師生合作,有感情地誦讀,並指導學生嘗試背誦。

(7)觀看課件,結合第三節讀讀、議議,説説怎樣護鳥。

3、引導學生小結活動收穫,檢查學生的詞語積累情況,完成課後練習題。活動三:深化主題、內化行為,課題延伸。

1、出示課後思考題,説説除了愛護小鳥,我們還應該愛護哪些小動物呢?

2、課外延伸:在生活中怎樣用實際行動來保護自然、保護鳥類?為下一節課的語文實踐活動作準備。

補充活動:整合教學內容,出示與課文整合後的兒歌,拓展閲讀。

小鳥小鳥愛唱歌,

嘰嘰嘰、喳喳喳,

拍拍翅膀撲稜稜,

蹦蹦跳跳真活躍。

少先隊員來幫忙,

放鳥巢、樹木牌,

鳥兒有了嶄新的家。

小鳥小鳥真可愛,

我們都要愛護它。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寫7個生字,進行語文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能規範、端正、整潔地書寫9個生字。

2、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做一件愛鳥護鳥的事,如製作一塊宣傳牌,找到相關資料向身邊的人作一次宣傳活動,出一期保護自然、保護鳥類的宣傳牆報。教學重點:書寫本課生字教學難點:用實際行動做到愛護鳥類

教學過程:(略)

板書設計26

愛護

小鳥活潑可愛少先隊員

捕捉害蟲保護樹苗

《“紅領巾”真好》第一課時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學寫“躍”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嘗試背誦。

2、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積累AABB形式和“()的()”形式的詞語。

3、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和有愛鳥護鳥的意識。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巧設懸念,引入課題

(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師:課題中“紅領巾”加上了引號,“紅領巾”指什麼?誰誇“‘紅領巾’真好”?為什麼誇“紅領巾”真好?帶着這三個問題,快打開語文書,默讀課文,邊讀邊畫邊找答案。

(生邊默讀課文邊做筆記。)

二、朗讀感悟,解決主要問題

師:誰誇“紅領巾”真好啊?

生齊答:小鳥!

師:對!“小鳥”是什麼樣的?請你來看看。(師出示課件)

(生觀看課件)

師:課文是怎麼樣寫小鳥的?你快讀讀第一節,自由讀,有信心地同學大聲讀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

師:誰來試一試?請你來。

生:清晨,林中誰最快樂??一會兒梳理蓬鬆的羽毛。

師:你第一個站起來,獎勵你一個紅星!你是最勇敢的小朋友!誰來評評他讀得怎麼樣?

生:他讀得很好,很有感情!把“可愛的”加重音來讀。

師:請你也來讀一讀。

生:“可愛的”小鳥!

師:好,誰再來試一試。怎麼樣讀出它的可愛來?

(一學生讀)

師:“快樂”那裏為什麼要讀成“快樂ノ”?

生:因為是問號。

師:一起讀讀試試。(全體有感情地讀)

師:看一看快樂的小鳥是怎麼樣的。(教師邊演示課件,邊解説課文)師:明白“蹦蹦跳跳”的意思嗎?

生:跳來跳去。

師:而且心情是怎麼樣的?

全體搶着回答:是很開心的!

師:誰能讀出它蹦蹦跳跳,很開心?(個別生讀)

師:讀得真好啊!一隻可愛的小鳥在我們面前出現了。它一會兒唱歌,一會兒梳理蓬鬆的羽毛,你來看看——

師:你為什麼在笑啊,請你來説説。

生:因為它梳理羽毛的時候很可愛。

師:真是一隻活潑可 uawen.c n 愛的小鳥!(師一邊説一邊在黑板板書“活潑可愛”)師:(課件出示第一節的內容)男同學來讀讀!讀出小鳥的可愛來吧!請女同學認真聽。(男生流利地讀)

師:我感覺到男同學讀得非常地通順。聽聽女同學給我們帶來小鳥,看看是不是比男同學更可愛?請女同學試一試!(女同學搖頭晃腦地讀)

師:你們看看“嘰嘰喳喳”這個詞語,認真觀察一下,它的特點是什麼?生1:很吵的。

生2:四個字都是用“口”字旁的。(學生沒有能夠思考出來,教師指導給予提示)

師:還有嗎?這個詞語的特點是怎樣的?前面兩個字?,後面兩個字?師:怎麼樣的形式?

生3:是AABB的形式。

師:説對了!(板書AABB)前面兩個字相同,後面兩個字相同。我們以前學過的,你還會説哪些像這樣的AABB的詞語?(出示填空題,幫助學生積累)生4:蹦蹦跳跳。

師:真會學習!書本上就有。全班讀一次。(生齊讀“蹦蹦跳跳”)生5:開開心心、高高興興。

生6:快快樂樂。

生7:進進出出、明明白白。

師:有那麼多,我們要學會記住它。

師:小鳥它又可愛又活潑,它還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呢。你來看一看——(出示課件)它在做什麼?

生1:捕捉害蟲。(教師在演示課件,小鳥在捕捉害蟲)

師:樹上長了很多的害蟲。小鳥它捕捉害蟲,保護翠綠的樹苗,誰來讀讀。(一生讀)

師:他讀對了一個詞“撲稜稜”。單一個字的時候讀第二聲,而在這裏就讀第一聲。像我們以前學過的?

生接話:綠油油、紅通通(全體齊讀“撲稜稜”)

師:誰可以讀出它是一隻機靈的小鳥?(一生讀)

師:讀得真好!小鳥它有什麼作用?

生1:捕捉害蟲(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然後板書:捕捉害蟲)

生2:保護翠綠的樹苗。(師板書:保護樹苗)

師:小鳥的作用真大,誰能讀出它地捉蟲子的樣子?(一生試讀)

師:我聽出來了,又勤勞又機靈!你能再讀一遍?(生再讀)

師:能夠把樹苗讀得更翠綠一點嗎?生抓住“翠綠的”這個詞再讀一遍。師:讀得真好啊。他把“機靈的”加重音來讀了,請第三組同學來試一試。第三組同學有感情地練讀。

師:(師在黑板上寫出生字“躍”)今天我們來學寫一個“足”字旁的字。師:觀察一下“足”與“足旁”有什麼不同。有變化嗎?

生:“足”字的一撇一捺做偏旁時變成一豎一提。(教師在黑板上畫好的田字格里工整地範寫)

師:請打開書認真書寫。寫的時候要注意“三個一”。寫完要檢查,看有沒有要修正的?(學生練寫,教師巡堂指導,隨機選了一位同學的展示出來)師:大家評一評他寫得怎麼樣?

生1:第一個寫得很端正,第二個的“足”字旁要改正

師:觀察得真仔細。請把你的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生拿書出來)生2評:寫在田字格的中間了,筆畫都寫得很好。

師:嗯!大家向他學習好吧?小鳥又活潑又機靈,我們要保護它,你看誰來了?(師出示課件)

生:“紅領巾”!——少先隊員來了!他們愛護小鳥,來放鳥巢、樹木牌。師:哦,原來你們都明白了!紅領巾就是少先隊員!小鳥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誰願意來讀讀這一部分?(一生讀)。

師:如果你的聲音能夠響亮一點就更好的!誰再來讀一讀?

生:(大聲地讀)清晨,林中誰來得最早??“紅領巾“真好!

師:多響亮!誰能有感情的讀讀呢?

(生有感情地讀)。

師:題目應該加上什麼標點?怎樣讀?

生齊答:歎號。(生練讀兩種語氣:句號和歎號。)

師:誰再來誇誇“紅領巾“?(請了四個學生讀,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師小結:抓住重點的詞語,就能讀出稱讚的語氣!誰願意站起來讀讀?全班同學高興地站起來讀。老師跟着板書:小鳥—稱讚—少先隊員—愛護

三、自主表現,迴歸課文深化主題。

高中優秀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説,重要的是導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導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後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為取勝之本。”問:這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裏?

(自由作答。)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麼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麼人?

有修養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説明君子“戰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裏説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預習印象,説説新課文裏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後齊讀

三、教師範讀全文並略作解説,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並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後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於樑;東敗於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樑,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範誦讀並作解説:

第一層:

⑴兇──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為歉收。

⑵移──本義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後代為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⑶大意是,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⑴鼓──會意字,左中為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後引申為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⑵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數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是使民──是,有“如此則”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第四層:

⑴“無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⑵大意是,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後行教化。

第五層:

⑴發──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為由內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⑵檢──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⑶斯──虛詞有通用之法,這裏通“則”。

⑷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歸順。

3、解説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為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後,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下面只寫出指導誦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的位置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敍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調運糧食,從災區遷出部分人口。

2、“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於河內,移其粟於河東。

3、“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試品味首句,説説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説説“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歎,多用於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於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1、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裏?

惠王據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後,説説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温飽。

2、為什麼説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温飽可以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則得民心矣。

3、本層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讚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

第四層:

解釋:“五畝之宅”“百畝之田”,係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區劃分如“井”字形之謂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1、問:王道體制下有哪兩件大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⑴農業生產,先説家庭副業,後説糧食生產;

⑵教化,先説設校,後説教學內容。

2、孟子在描寫“王道樂土”時全用“矣”字作結,表現了怎樣的意味?

讚歎;將理想圖景説得如在眼前。

3、本層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説服力減弱。

第五層:

1、本層文字不多,但波瀾起伏不窮,説説你的體會。

一揭,語氣嚴厲;二批,措辭尖刻;三勸勉,語調温和。

2、本層是怎樣照應開頭的?

“罪歲”照應“河內兇”“河東兇”;“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寡人之民不加多”。

3、結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歲”,則當行王道,因上文已詳論行王道的步驟和基本方法,此處不再提;完整的表述應是“王無罪歲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檢查背誦──連貫背誦全文

六、內容點撥

(見“基本設想”第二段)。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同學互查);

2、預習新課。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瞭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

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並使之運用於今後的寫作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3、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

患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掌握重點文言知識。

2、難點: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

患意識。

三、教學方法

朗讀體悟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理解。

2、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投影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同學討論,教師強調重點,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三)深入研讀

1、課文內容填充: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老師課前把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越讀文章越短,最後只讀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學和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請看投影: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可謂()矣!嗚呼!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眾、多、糜、極、速、悲

2、請學生在文中找出“雄、大、眾、多、糜、極、速、悲”的具體內容,並朗讀這些內容。

杜牧為文,十分重視辭彩的“華赫而莊整”,作者充分利用賦的特長(“賦者,鋪也。鋪採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潑墨如雲,鋪陳渲染描繪阿房宮。請看課文第1、2段。

3、誦讀1、2段,感受賦體特點

(1)這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宮貌是如此的富麗堂皇,宮人是如此之眾多,生活是如此之驕奢糜爛,齊讀,CAI教學媒體展示音(配樂《漢宮秋月》)像。

思考:這兩段文字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或找出自己認為好的句段並説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長橋卧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熒熒,開粧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學生討論,七嘴八舌地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配樂《漢宮秋月》(二胡)

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比較分析,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4、(1)比較《過秦論》/《阿房宮賦》對秦亡原因的見解。

啟發思考:同樣是借秦諷時,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同樣,杜牧對秦滅亡也作了深層思考,他提出的見解是——?“滅六果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為什麼説“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呢?——“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那麼為什麼説“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們一起學習第3、4段。

從這裏,我們看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歷史的辯證法。杜文以阿房宮作為切入口,在杜牧筆下,阿房宮成了秦皇驕奢的見證,封建獨裁的象徵,秦朝滅亡的標誌。(板書)

(2)比較閲讀:《阿房宮賦》末段/《六國論》末段(課堂練習,附後)根據同學們反饋的情況再作評析。

(三)鞏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師!”開頭,寫一個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過60字)

出示投影:(學生討論,老師點撥)啊,黃河!有了你乳汁的澆灌,這貧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綠水,才有了茅屋、雞鳴、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戲繪織而成的田園風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燦爛的文化。

(四)小結作業

嘗試背誦這文章。

高中語文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三、教學程序

課前:① 學生查閲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 學生仔細閲讀文章,認真思考教師佈置的閲讀訓練題。

課堂:① 分小組討論閲讀訓練題(一課時)

② 以文章的寫作順序,結合閲讀訓練題(二課時)

課後:① 整理課堂筆記

② 限時做《創新思維訓練》中有關題目

③ 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四、教學過程及閲讀訓練資料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麼?析: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解脱卻又無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帶字換成掩或關有何不同?析:掩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關動作過程與掩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力;帶輕輕地將門從背後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牆外、屋裏、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沿着(為什麼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圍繞,才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後有何聯繫?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裏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閒、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繫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後一句在上下文的聯繫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為什麼?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麼?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為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着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裏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麼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麼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麼?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為什麼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為什麼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並肩、密密地挨着)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麼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為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為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亮,所以接着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為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為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為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着極強的前後關聯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並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諡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麼?夢的本體又是什麼?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錶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説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麼?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着重寫了楊柳的丰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麼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慨歎。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悦轉為淡淡的哀愁。)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麼會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脱。)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説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説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作者説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麼會惦着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裏,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高中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象徵手法的運用,理解“”“光”的象徵意義。

2.學習本文作者展開聯想,逐層深入地剖析事物內涵的寫法。

3.學習運用象徵手法託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點。

教學重點:理解“”“光”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運用象徵手法託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

一、背景知識介紹:

1.請學生於課文結束處看到本文寫作時間: 1942.3

2.你知道此時的中國是怎樣的狀況嗎?學生分析這段時期的國內形勢。

3.教師補充。

4.學生回憶學過的巴金的作品,簡介巴金。

巴金的經歷需簡介,着重點在於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氣與熱情,引導學生品讀文字藴含的力量。

二、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形式:學生依次逐段朗讀課文。聽讀者注意讀者的情況,並思考如下問題:

要求:(1)讀罷全文,你能發現作者的感情變化嗎?請用具體詞語例證,是什麼力量令其感情變化。

(2)全文哪些段落寫光?

討論明示:

(1)作者情緒由低落悲觀轉為樂觀高潮。第一段的“窒悶”,尾段的“微笑”,可以顯示光令其感情變化。

(2)3-12段寫光。

難點:2段到底有沒有寫光?應該説涉及了光,或説暗寫側寫光,作者對於光已感覺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漸談”以至“終於分辨出來了”,這過程變化靠得是光,第3段的內容也恰恰是這一結論的註腳。

三、討論課文結構內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於其線索。本文線索是光。引導學生依課文內容總結出本文的內容脈絡。

明確:眼前/現實光回憶光聯想光眼前/現實光

2.如果我們寫這篇文章,多會從回憶光後,便以議論抒情性的語言來剖析挖掘的內涵,可是作者卻聯想三個故事,繼續實寫,目的何在?

導析:

(1)請為三個小故事添加標題,概括其內容。

(2)兩個神話故事可否去掉一個?為什麼?寫第三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3)聯想光的目的何在?

明確:

(1)

a哈里希島的故事:長明,盼歸之,姐姐點照亮漁人歸途,長夜孤。

b愛之光、希洛與利安得爾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為第一個故事中的是指路的,第二個故事中的是精神的,中藴含着勇氣與希望。二光內涵不同,第二個故事中的不僅指路,更是精神依託,文意更加深入了。

寫第三個故事目的在於顯示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盡,但就是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光照亮,光為他帶來了人間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誼,帶來了生活的希望與信念,的內涵在這個故事中進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聯想光,作者是藉此來剖析挖掘的內涵,讓人們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認識的作用,這自然比用議論抒情的方式來講的內涵更形象,更能開闊人的思維。而且這幾個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現實與理想,古代與現代,中國與外國,人們對於的感情都是一樣的,的意義更明瞭了。

四、小結

思想內容的小結:

歸納包含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傾向。

藝術手法的小結:

象徵手法的運用。

善於運用聯想來感性地揭示文章內涵的寫法。

五、作業 :

以“”為題,用象徵手法寫一篇揭示“”燃燒自己,造福人類的品質的文章,600字左右。

六、板書設計 :

高中語文常規課文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體會科學的精神。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在課堂中能夠讓學生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培養篩選整合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學會用結構分析法來快速閲讀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科學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現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品質。

學情簡析本節課是科普文單元的最後一課,學生對科普文有一定的瞭解,基本上掌握了這類文章的閲讀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學本文比較容易,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閲讀,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教學難點培養篩選整合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用結構分析法來快速閲讀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課前準備學生提前瞭解有關作者加來道雄的作品及其為人,瞭解課文涉及到的一些宏觀宇宙學的理論,瞭解一點相關的理論物理學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故事導入

又一次,愛因斯坦要把牆上的一幅舊畫取下來,就搬來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個問題,沉思起來,忘記了自己正在做什麼,猛地從梯子上摔了下來。摔到地上之後他顧不上疼痛,馬上想到:人為什麼會筆直的掉下來?看來物體總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線路運動的。他想到這裏,馬上站立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桌子前,提筆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記了下來。

遇事愛思考探究,常常從小事中受到啟發,這就是當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探索品質。那他對物理學家加來道雄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

瞭解作者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研究探討課文內容,完成重難點的學習:

1、審讀本文標題,你能否推斷一下文章會寫什麼內容,會怎麼寫?你的推斷和作者的構思是否有出入?出入在哪兒?

2、速讀全文回答下面問題,感受結構內容

作者開頭就説“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並且引導我走上成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是什麼?除了這兩個趣事,作者還寫了成長中的那個事例?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説明什麼?

5、【提問】你是否對自然界有過好奇心呢?是否也產生了對科學的興趣?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是怎樣啟迪作者走上科學探索的道路的呢?思考:作者説“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為此而必須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6、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敍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為優秀科學家最為重要?

(四)研究探討:(開放型題目)

作者的成長曆程給你什麼啟示?成為一名科學家需要那些素質?請你舉出幾個和作者成長曆程相似的科學家?

(五)總結

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成長曆程,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大膽的想象、懷疑和猜測,不要固步自封;興趣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達到成功的彼岸離不了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這或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後輩的,希望大家能踏着他的腳步,一步一步取得進步。

學生作好筆記,識記基本的文學常識。

學生討論回答:這裏的教育不是受教育或者教育別人,而是自主教育,自主發展。

學生回答:鯉魚世界的幻想

愛因斯坦故事

建立實驗室

主要有以下幾點:(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2)“它們為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祕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為是“奇蹟”,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為“胡説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學生回答:

説明“自以為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為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3)“不能在實驗室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學生回答

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使作者產生對同一場理論的興趣,好像偵探一樣給予找到故事的線索和結局

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説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着“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學生回答:(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侷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

(3)實驗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為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説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

學生回答

作者進行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人要想有所成就僅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嚴謹、踏實、務實的工作作風,從基礎做起,重在實踐。

應具備下列品質: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實驗的精神;自主創新精神;奉獻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例如華羅庚、愛因斯坦、錢學森、牛頓、瓦特、居里夫人等。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初步明瞭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標誌性語句,梳理課文結構,引導學生從結構上去把握文章內容。

通過探討研討,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

感受科學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現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品質。

聯繫實際生活談收穫。

板書設計童年青年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建立實驗室(實踐)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興趣)

科學精神:想像力樂趣實驗精神

作業設計

作者關於“鯉魚科學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們以動物的眼光來觀察人類,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動物(狗、貓、雞、燕子等)科學家,專門研究人類的某些行為,他寫了一篇“科普文”:人類行為之謎。你替這位“動物科學家”做一回代筆人怎樣?(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換相思維)

教學思路這是一篇自傳性質的科普文,課文是以“教育歷程”為重點來談的。教學過程是從分析文章結構入手的,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及謀篇佈局的特點,探討“教育歷程”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最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學習生活,瞭解科學,認識要成為一位科學家,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具備哪些品質。

教學反思

本文不象其它的科普文章向我們介紹大量的科學知識,而是通過對童年的兩件對自己啟發很大的事情的追溯,告訴了我們走上科學的道路的一些必備的因素(敢於質疑、對事物充滿興趣、做事有毅力),思路很清晰,主要圍繞兩件事展開,所以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結構上去把握文章內容,期盼在課堂中能夠讓學生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學生通過本文應該學會用結構分析法來快速閲讀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我認為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所以能讓學生髮現的,能讓學生説的,都儘量把機會留給學生,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對學士的發言給予鼓勵,對他們説的不準確的地方,及時予以引導糾正。興趣是的老師,調動學生學習

高中優秀語文教案 篇九

1、把握課文內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學習通過幾個生活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4、體會作者的平等意識與人道主義精神,引導學生關心普通人。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點語句的含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走近老王(投影畫像)

師:同學們請看屏幕,從畫像上看,你覺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意在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能力,對他人關注的習慣。)

剛才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説得也不錯。這幅畫中的主人公叫老王(板書課題作者),從題目看,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老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同學們剛剛對他的描述是不是和作家楊絳寫的相符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老王》去進一步瞭解這個人物。

2、簡介作者(多媒體展示)

二、認識老王:

生速讀課文

師:剛才看了老王,現在又讀了老王,老王在你的心中有沒有留下了新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個______的人,表現在_______。'的形式表達出來。

1、老王是苦人。學生迅速瀏覽課文,談談自己對老王的印象。(多媒體展示)

⑴生活艱苦。明確:課文前面四段,主要是介紹老王的基本情況。老王一輩子艱苦。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文革'期間載客的三輪車被取締,他的生計就更加窘迫,只能湊合着打發日子。他打了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衚衕裏,小屋破破爛爛的,眼睛又不好。這些説明他的生活艱難。(板書:生活上--條件艱苦)

⑵精神悽苦。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瞭解到老王的處境艱難,有人説,生活苦不算苦,就怕心苦。老王的心境如何呢?(內心的痛苦和孤獨)能結合課文具體談談嗎?

明確:失羣落伍、單幹户、沒親人、不老實--被人瞧不起,沒人搭理……(板書:精神上--內心悽苦)

2、老王是善人。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艱難與辛苦,不只是反映在生活上,還體現在精神上。可以説,老王是個不折不扣的苦人--貧窮卑微,是社會中的弱者,他是不幸的,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逆境中依然保留純樸善良的品質。

明確 :老王的善良也有許多表現, '願意給我們帶送'冰塊,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老王的善良更表現在,受了人家的好處,總也不忘,總覺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還硬撐着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

小結: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窮苦卑微,他的艱苦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對於這樣不幸的人,我們應當同情和關心。但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純樸,關心人,講仁義,他需要錢,但他更重感情,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尊重的。。(板書:關愛尊重)

板書

生活——艱苦

苦 關愛

老 精神——悽苦

善 老實厚道 尊重

(意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完成對文章內容的個性化理解。)

三、品味老王:

師:文章中寫了老王很多事,有些事一帶而過,有些事卻要具體寫詳細寫。這就是我們常説的“詳寫”和“略寫”?那些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我們要詳寫。課文中也採用了這種方法。老王的哪件事寫得最詳細最感人?

生:最讓我感動的是:老王臨死還要送雞蛋香油還人情這一情節。

師:有此同感的同學請舉手。既然大家都認為這一段感動人,那麼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片斷。

1、指名讀。(注意讀出感情)

2、學生聽讀,並思考: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作者在刻畫人物時主要運用了哪兩種手法?(外貌、行動)這兩種手法課文分別體現了人物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把它們找出來,

3、小組交流體會。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的獨到體會説出來,與大家分享。

(A、對老王的形神描寫語句進行分析及“鑲嵌”、“強笑”“攥”“直僵僵”等主要字詞的理解;B、體現作者感情的字詞)

(意在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善待老王:

1、面對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表現如何?學生談談對'我們一家'的看法。

明確: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老王再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能讓他白送,也給了錢,關心老王生活,三輪改成平板三輪,生意不好做,作者關切地詢問他是否能維持生活。作者的女兒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給他大瓶魚肝油。説明'我們一家'也是善良的。(投影)

教師小結:大家的理解都很好。作者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所以她才會用一顆善良關愛之心去對待老王這樣的普通人。我們常説,理解是相互的,善良也是相互的。你寬容、慈愛,你才能體會到別人的寬容和慈愛,才會用平等的、尊重的目光,去對待你周圍的人,哪怕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

2、師:善良老實的具有金子般心靈的老王就這麼去了,在他生前經常照顧他的楊絳有什麼樣的感受?(愧怍)

理解'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明確: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老王是一個不幸的人。而自己對老王的關愛不夠,所以感到 '愧怍'。

五、關注'老王':

師:老王生前,楊絳儘自己所能幫助他,但她仍感到自己對老王關愛不夠,深感愧怍。而我們的身邊也有許許多多的'老王',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他們?(多媒體展示弱勢羣體圖片)

説話訓練:任選一張照片準備兩分鐘發言,角度自選。

教師總結:在這個世界,人只有身份不同,謀生方式不同,但每個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並且在一些普通人的身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品質。因此人只有幸運者和不幸者之分,而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社會需要愛,社會呼喚愛,我們要儘可能關心周圍的人,特別是那些有不幸遭遇的人和處境艱難的人。我們應當用善良體察善良,用愛心澆灌世界。(多媒體展示)

六、欣賞歌曲《讓世界充滿愛》,感受生活。

七、課外練筆:請趕快拿起你的筆,把發生在你周圍的“愛”的故事真實的描述出來,讓“愛”的主題永駐人間,讓人們體會到人間的那一份真情吧!

高中語文《老王》作者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xx年5月25日), 錢鍾書夫人,本名 楊季康,祖籍為江蘇無錫,出生於北京,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成為 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1935——1938年與丈夫錢鍾書留學英法,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和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1953年,任 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主要文學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20xx年出版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96歲成書《走到人生邊上》,劇本《弄假成真》,《稱心如意》、《風絮》等,翻譯了《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漢小説《 小癩子》、法國勒薩日的長篇小説《 吉爾·布拉斯》等。

高中語文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瞭解對聯的基本知識以及對聯的發展歷史。

2、品味對聯的形式與內容美,嘗試寫作一些簡單的對聯。

3、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

把握對聯的特點,如平仄、對仗等基本常識。

【教學難點】

嘗試擬寫對聯

【教學方法】

賞析法、討論法、合作學習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猜一個謎:兩姊妹,一般長;同打扮,各梳粧;滿面紅光,年年報吉祥!那麼你們猜謎底是什麼呢?確切點説是春聯。春聯也是對聯的一種,我們對它並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貼對聯,户户掛對聯,商場賣對聯,春晚看對聯,但是,我們對對聯又有多少真正的瞭解呢?什麼是對聯?它有什麼基本特點?如何寫作張貼?以及如何嘗試寫作簡單的對聯?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對聯的奇妙世界來探索!

二、整體認知:

(一)對聯的含義:

對聯廣義上屬於詩的範疇,它是書寫或是均、鐫刻並且懸掛於門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的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形式,也是一種最短的文字表達形式,可以説,一副好的對聯就是一首好詩。它是用上下兩聯形式相對、內容相關的語句結構而組成的一種漢語言藝術和裝飾藝術,是社會生活的高度凝練和藝術化的反映。

正所謂對聯是:對地對天,天地有情皆可對;聯古聯今,古今無事不成聯!

(二)對聯的起源:

《宋史·世家·西蜀》記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昶以其非公,自命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一般認為,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春聯。而正式提出春聯這個名稱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並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對聯的特點:

1、對仗工整:

對仗是指詞句的對偶,具體要求為:

(1)字數相等。

(2)詞性相同。

(3)結構一致。

(4)內容相關或相反。

2、平仄協調:上聯末尾的一字用仄聲,下聯末尾一字用平聲。即仄起平落。

對聯的書寫和張貼:上下聯豎行書寫,從上到下。張貼時,面對大門,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四)對聯的分類:

1、就上下聯的語義關係,對聯可以分為正對、反對、串對這三類:

(1)正對:亦叫同類對、並列式,就是上下聯的內容基本相同,它們互為關聯,互為補充,説明是一個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和諧的處在統一的意境中。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反對:上下聯的內容相反,或相對稱,它們互相映襯,形成對照,使對聯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從而給人以深刻的映像。如魯迅先生藉以自勉的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亦叫走馬對、流水對,即上下聯意思相承,把一個意思分成兩句話來説,上下聯緊相連接。上下聯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2、根據對聯的功用,又可以將對聯分為以下類別:

(1)名勝聯:為裝飾名勝古蹟而題寫的對聯

如:秦皇島市姜女廟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2)喜慶聯:為婚嫁、喬遷以及其他喜慶之事而做的對聯。

如:幸有良辰迎淑女,愧無美酒宴嘉賓。

(3)哀輓聯:為悼念死者而做的對聯。如:人們為前不久去世的錢學森寫的輓聯,學脈播千古,十億後學同心慟;

功業耀九天,九萬星辰失光輝。

(4)諧諷類:這類對聯以詼諧幽默為主題,以教育勸誡為宗旨,運用多種修辭技巧創作的妙趣聯。如中華民國萬歲,袁世凱千年。

(5)文藝類:文學類對聯

(6)集句類:從古今文人的詩詞、碑帖、經典中分別選取兩個有關聯的句子,按照對聯中的聲律、對仗、平仄等要求組成兩句。

三、閲讀鑑賞: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是魯迅先生藉以自勉的詩,那麼在對聯中呢屬於反對,所謂反對,是根據對聯上下聯的語義關係來分類的,即上下聯的內容相反,或相對稱,它們互相映襯,形成對照,使楹聯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1932年清華大學招生考試,史學家陳寅恪出國文文科試題,其中對對子一題出的是“孫行者”、要求對出下聯。其中有語言學家周祖謨的答案為“胡適之”,在當時得了滿分。我們知道胡適先生在五四前後的戲劇性表現,之前提倡白話廢文言,極力否定傳統,抹殺歷史,鼓吹全盤西化,後來又自稱有歷史癖,號召人們整理國故,研究國粹,走向新文學的反面,用其名字來與“孫行者”相對,譏諷戲謔之意不言而喻,而且對仗工整,平仄和諧,無懈可擊。

陳教授自己的對句是“祖沖之”,也不失為優秀之對。

3、坐、請坐、請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聯傳説是清代學者阮元遊平山堂,寺廟方丈將阮元當做一位普通遊客,只説了一聲“請”,又對下人説“茶”。隨之交談,覺出語不凡,便改了口氣“請坐”,吩咐下人“泡茶”。後來當他知道是大學土阮元時又換成了“請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臨走時,方丈懇求墨寶,阮即出此聯,活脱脱描繪了一個前倨後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語入聯,對仗十分工整,別開生面,確是一副很難得的佳聯。

1、上聯:房價漲。地價漲。油價漲。電價漲。水價漲。糧價漲。肉價漲。蛋價漲。菜價漲。藥價漲。醫費漲。學費漲。税費漲。罰款漲。婚費漲。隨禮漲。送禮漲。喪費漲。這也漲。那也漲,怎一個漲字了得。漲了還漲;

下聯:上學難。參軍難。就業難。買房難。租房難。擇偶難。結婚難。育兒難。就醫難。養老難。賺錢難。發財難。辦事難。送禮難。加薪難。提升難。告狀難。-難。男也難。女也難。看世間難字當頭。難上加難。(橫批:何邪社會)

由此可見,對聯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依舊影響很大,人們用傳統的對聯寫作規則真實形象的反映了我們現實的生活。

四、閲讀評價:

從課題來看,應該着重從對聯的奇妙的特徵來講,所以應該多多舉例,通過舉例加深學生對對聯的理解,從而嘗試簡單的對聯寫作。但由於時間問題,舉的例子有限就要求學生課後注意積累。

五、課堂小結:

泱泱中華大地,孕育了多少靈秀人物;滔滔歷史長河,流淌着多少文化遺產。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大觀園裏的一株奇葩,是民族文化裏的一顆珍珠。今天我們學習了對聯的基本知識,欣賞了優秀、有趣的對聯,還嘗試着創作了對聯,體會了對聯的美妙之處。學習對聯知識,能培養我們的概括能力和駕御文字的本領。因此課後同學們可以再利用時間去探究這一中國特殊文學,去感受它獨特無比的魅力。

六、佈置作業:

1、《岳陽樓記》的第三四段具體表現遷客-人的覽物之情。請結合這兩端內容分別以“悲”和“喜”為首字,寫一組不少於五言的對偶句。

2、收集20xx年春節聯歡晚會的對聯,瞭解我國各省的特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reejk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