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人口、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的研究

人口、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的研究

人口、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的研究

人口、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的研究

摘要:當前,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同樣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為了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國制定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為各行各業設立了明確的環境指標。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處理好人口問題和環境問題。本文將具體探討人口、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的意義、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促進人口、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人口問題;環境問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而人口數量會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在人口問題和環境資源問題的制約下,區域經濟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為了避免出現這一問題,必須分析當下我國環境惡化的原因,尋找人口、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人口、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的意義

( 一 ) 理論意義

區域系統理論認為,想要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發揮各個要素的作用,促進內部系統的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的協調性具體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第一是時間的協調性;第二是空間的協調性;第三是功能的協調性。所謂的時間協調性,就是指在不同時間段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環境不同,區域經濟進入的發展階段也會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為了與社會環境相適應,使前後發展階段相互銜接,需要保證協調性。所謂的空間協調性,就是在不同區域內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的區域,要以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區域作為參照對象,而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區域,需要設定更高的發展目標,從區域整體出發形成發展戰略。所謂的功能協調性,就是指區域經濟的各項功能要保證一致性。區域經濟不僅具備一定的社會功能,還具備一定的生態功能。在發展過程中,要並重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實現,在加快發展速度的同時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 二 ) 現實意義

在社會繁榮發展的背景下,人口環境和區域經濟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我國的人口數量非常多,區域經濟關乎人口的生活質量,也關乎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的貫徹落實。在地理條件、交通條件和經濟發展條件的制約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不一。以東南沿海地區為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實力非常雄厚,對資源的開發力度也比較大,外來人口大量遷入,導致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不斷惡化,制約了本地區的後續發展。以偏遠地區為例,偏遠地區的交通條件比較差,人口數量相對較少,對自然生態的開發力度有限,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相對和諧。

近幾年來,我國的交通網絡越來越完備,人口數量持續增加,給生態環境造成了重創。人口數量增加擴大了消費量,區域加大了資源開發力度,使後備資源潛力不斷減小。人口環境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繫,為了減輕生態環境的負擔,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控制人口規模,優化我國的生態環境。

二、人口、資源、環境關係分析

( 一 ) 人口與資源

人口與資源存在相互關係,人口增長會增加資源的消耗量,而如何降低資源消耗、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重要問題。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人口數量不斷激增,各行各業都加大了資源開發力度,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等進行開發,激化了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人口總數增加,會加大資源的耗費量。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石油資源、煤炭資源等等。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枯竭,就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利影響。除了不可再生能源之外,其他自然資源也具有有限性。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自然資源系統已經進入了超負荷狀態。以耕地資源為例,我國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耕地資源卻不斷減少。如果耕地資源被過度開發,國人將陷入無糧可吃的局面。

( 二 ) 人口與環境

人是自然環境的產物,如果脱離了自然環境,人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資本。與其他動物一樣,人們必須依賴自然環境,獲取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品,滿足自己的實際所需。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開展後續的生命活動。人的適應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人體體內的物質構成具有適應性特徵,第二,人體體內的化學成分具有適應性特徵。二者都會與自然環境產生聯繫,而人也就成為了自然環境的適應物。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在空氣和陽光,人們利用這些自然條件進行生產生活且和自然環境建立了親密關係。我國的

人口數量非常多,而且人口總數正在不斷增多。人口過剩給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加重了自然生態環境的負擔。據人口學家預測,到2030 年,我國人口將突破 30億大關。在人口數量增加的情況下,我國自然環境必將受到破壞。

三、當下環境惡化原因分析

( 一 ) 人口激增,資源減少

我國人口呈現出逐漸增多的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人口問題。在建國之初,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隨着時代的不斷更迭,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而在當今社會,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較低。對我國國民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國民整體素質偏低,受教育程度仍然有待提升。在人口素質的制約下,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很難發揮。由於國民整體素質偏低,社會環保節約意識還沒有形成。資源的循環利用率非常低,民眾並不能對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形

成資源節約的習慣。人口增加給生態環境造成壓力,如何節約資源,優化人口結構,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之一。

( 二 ) 過度開發,資源消耗

我國的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資源佔有量卻嚴重低於世界水平。資源總量和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差懸殊,隨着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和資源的不斷消耗,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越來越少。資源浪費導致我國資源結構出現問題,很多資源都面臨着短缺和枯竭的問題。以煤炭資源為例,我國的煤炭資源總量比較多,但是隨着工業經濟的不斷髮展,煤炭資源開發力度越來越大。就目前來看,我國的煤炭資源需要進行開發保護,主要生物資源的承載能力也都達到了極限。

( 三 ) 生態破壞,環境惡化

我國面臨着較為嚴峻的生態破壞問題,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工業化背景下,我國朝着現代化的方向邁進。工業化在給社會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環境污染。除了水污染、大氣污染之外,我國還面臨着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旱災問題和水災問題等。人類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自然環境也會對人產生巨大影響。在出現環境污染之後,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受到了不利影響。以霧霾為例,灰霾天氣時,氣壓降低、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驟增、空氣流動性差,有害細菌和病毒向周圍擴散的速度變慢,導致空氣中病毒濃度增高,疾病傳播的風險很高。如今環境治理已經成為社會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足

以説明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的重視。

四、人口、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策研究

( 一 ) 加強意識轉變,保護環境

對人口問題、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人們的優生優育意識、環境保護意識都比較薄弱。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之下,我國放開了二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國的出生率。為了將人口數量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我國應該在全社會宣傳優生優育知識,為新生兒創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環境。環保意識的形成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相關部門可以發揮新媒體的作用,依靠新媒體平台進行環保宣傳。互聯網技術帶動了新媒體的發展,環保部門可以發佈公益廣告,在網站上發佈公益信息等,帶動全社會形成節能環保之風。

( 二 ) 依靠科技創新,降低消耗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發揮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才能實現人口環境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政府應該推行相關條例,對重污染企業作出明確規定,劃定重污染企業的環境指標,並對違反規定的企業進行嚴肅處罰。在企業日常運作過程中,政府應該對其進行監督,避免企業出現不法行為。企業不僅承擔着促進經濟發展的任務,還承擔着促進社會發展的任務。為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省更多資源,企業必須投入更多的技術資金,引入現代節能技術,實現資源和

能源效率利用的最大化。除了應用節能技術之外,企業還應該對新能源進行開發。與國外相比,我國的新能源開發技術水平比較低,在進行能源開發的過程中,我國企業應該借鑑發達國家的能源開發經驗,如太陽能開發經驗、風能開發經驗等等。

( 三 ) 發展綠色經濟,持續發展

綠色經濟是一種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模式,以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作為重要目標。在國民經濟體系調整的背景下,傳統產業面臨轉型,想要實現轉型目標,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創造更多的綠色效能。政府起着重要的引導作用,可促進綠色企業的集聚,為企業提供相互合作與良性競爭的場地。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企業應該加大成本投入壯大人才隊伍,構建綠色人才培養機制。為了鼓勵企業採用綠色發展模式,政府應該提供福利政策,為

綠色企業提供更多的經濟補貼。

五、建議

(一)人口

逐步解決醫療衞生、住房就業、子女教育等民生問題,為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城就業,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提高城鎮人口城市化率,以此來改善城鄉人口結構。在提升人口素質工作中,一方面結合人口總量和分佈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優生優育政策方案,從生育的角度來改善人口質量;另一方面加強高校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自身綜合素質和知識水平;同時,引進高層次拔尖人才,進一步增強高校綜合實力。另外,加大財政支持,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吸引更多優秀傑出青年從事教育工作,促進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推進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資源環境

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資金投入,在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地位,在城市規劃過程中要適當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率。同時,為生態環境保護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律保障。此外,加大宣傳力度,在社會上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文化氛圍,提高居民的環保理念和意識,改變人們出行和消費的觀念。工業企業加快引進高新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工業“三廢”的處理能力。鼓勵企業走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值之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經濟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在保護

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充分開發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如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等風景區,大力發展旅遊業,開發旅遊產品,提高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從而促進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傳統產業結構,向以第三產業為主的新型產業結構轉變。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堅持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閔祥鵬 . 歷史文本中的人口聚集、區域經濟與生存環境——基於唐代政治經濟區與災害多發區變遷的思考[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2] 劉貴清 . 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 [J]. 貴州民族研

究,2013

[3] 馬榮霈. 人口、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的研究 [J]. 環球市場,2018

[4] 林毅夫:發展戰略、自生能力與經濟收斂[J]. 經濟學季刊,2002年第2期

[5] 陸暘、蔡昉. 人口結構變化對潛在增長率的影響——中國和日本的比較[J].世界經濟, 2014年第1期

[6] 姚麗娟,呂磊. 武威市涼州區人口發展趨勢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

標籤: 人口 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9r3e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