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一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抓住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語句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冒着危險,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盡艱辛,挖了38小時,終於救出了兒子和他的同學的故事。父與子憑着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蹟。

這節課我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先是故事導入課題,出示學習目標,接着以預習檢查的形式學習生字,指導重點段落的朗讀,在此期間重點指導易錯字。在對課文內容的學習上,我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結合本課教學目標,只設計了一箇中心問題: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父親和兒子了不起的語句,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父親和兒子了不起的原因?讓學生抓住“了不起的父與子”品讀全文,及其它重點句,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寫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想象畫面、創設情境指導讀,體會,讓學生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學完本篇課文後,又出示了同類文章《拐彎處的回頭》,讓學生通過比較閲讀,明白父母的愛有時候是藏在微小的細節處。拓展延伸部分讓學生用詩句的形式寫寫父母的愛。

這節課後,我認真地進行了反思,認為本節課設計較好的地方是:能根據海量閲讀“刪繁就簡”的要求,只抓住一箇中心問題理解課文,並且能拓展同主題文章,豐富學生的閲讀積累。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流程清晰。

但這節課,我也存在有許多不足之處:

1、課堂上忽視學生與文本的交流。雖然本節課我做了許多準備,自己對文本研究較為具體深入,但不能以自己的閲讀體驗代替學生的閲讀體驗,因為閲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閲讀體驗是不同的。當我提問“你認為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時,學生當時有很多答案,有認為“了不起”的,有認為“堅強勇敢的”等等,而我因為預設,想把學生引導到下面一個問題,所以只簡單地把答案歸結為“了不起”。如果這時讓學生抓住課文中的句子談談自己的閲讀體會,學生的認識一定會更深刻,也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中心問題引導不恰當。雖然本節課我只抓住了一箇中心問題,但由於急於趕後面的環節,想進行同類文閲讀和小練筆拓展,因此對於“為什麼説父與子是了不起的?”這個中心問題,感覺學生的認識僅限於我所創設的閲讀填空,並未真正深入。特別是“為什麼説父親是了不起的”這個問題,應該多找幾位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再讓孩子們想一想當時的情況和環境,真正地體會到這位父親是在冒着生命危險尋找自己的孩子,這樣會遠比完成填空理解得深刻。對於“兒子為什麼了不起”這個問題,處理得也不夠深入,如果讓孩子們想象一下阿曼達當時在廢墟下的情況一定更能體會到他的勇敢和無私。可是這些我都沒有給學生去思考,完全是因為時間問題。現在想來,課前讓學生先進行的10分鐘的朗讀檢查,完全沒有必要。可以課前讓學生充分預習。一些重點段比如第3段,第12-16段,學生在回答中心問題時就會提到,這時在體會人物思想的基礎上朗讀更恰當。

3、同類文閲讀,本節課可以更多些。近兩日讀到施久銘老師的文章《“主題閲讀”的改良之道》,深受啟發。施老師在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具體策略上,教師可採用“以文帶文”的形式。教師在課堂上並不死摳細節,而要發揮串聯作用,把整塊時間留給學生去閲讀。有所放,才有所收。放的是教學中過於重視講解教材的部分,收的則是學生自主閲讀的時間和機會。當語文課堂教與學的方式不發生轉變時,數量再多的閲讀也只是偷偷摸摸,零敲碎打。”結合我自己的教學,我覺得自己的步子邁得不夠大,總覺得要先把課文講透,再去閲讀。想一想,閲讀的多了,理解能力不是更能提高了嗎?理解能力要靠“悟”,理解能力和老師講得多少沒關係。針對這節課,如果壓縮課堂講課的時間,讓學生多閲讀幾篇同類文章,目的不單純指向於本課的體會幾種描寫方法的作用,而只是體會單元目標“父母之愛的深厚與寬廣”,這樣對於本單元的學習一定是有幫助的。

通過這一節課,讓我認識到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也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思考。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二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1994年,美國洛杉礬發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奮不顧身地挖了38小時,救出了兒子和他的同學的事,父與子憑着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蹟。

課前備課時,我從教材的實際出發,緊扣教學目標和重點,針對我們兩個班的實際情況,對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精挑細選,對所教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根據教學重點設計提問。先找出課文中評價父與子的句子“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設計提問,“了不起”是什麼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與子”品讀全文,及其它重點句,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寫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課堂上講課時,我力求提出的問題圍繞課文重點,按照課前的預設進行教學,從“父”與“子”兩個方面來理解。説父親了不起,找出描寫父親了不起的段落,重點是課文的3、5、12自然段,先讓學生朗讀,談談體會,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課文中,再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並引導學生想象當時情境。體會38小時有多長,平時這麼長的時間,人們都幹些什麼,而父親的38小時只是在幹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父親為了兒子,快不放棄,實現對兒子的承諾。多麼堅持不懈、決不放棄的父親!多麼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父親!説兒子了不起,我讓學生找出體現兒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課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讀,然後讓學生談體會到了什麼,在老師的講述下,引導學生體會年僅七歲的阿曼達在漆黑的瓦礫堆下,沒有食物,沒有水,只有恐懼與危險的情況下,苦苦等待父親的救助,但他卻能在這種情況下,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當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讓我的同學在出去吧!”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兒子的子不起。這時,我又提問:“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是課文中的哪句話支撐着他們共同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蹟?”“為什麼文中3次出現類似的話?”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激發了學生思維的波瀾。

這節課上完後,我及時的反思了本節課上的提問是否是有效提問,我覺得本節課能抓住課文重點精心設計提問,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促使學生積極的思考,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是有效提問。但我在文本的把握處理上,還是有不足之處,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幹部分卻忽略了其他細微的地方。這樣是不夠全面的,例如在教學“勸説”父親部分,沒有強調指出,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當時的情勢是那樣的危急。這場地震空前的巨大,這裏的損壞程度是及其嚴重的,人員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倒塌、爆炸、餘震等危險。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認為援救已經沒有意義。課文結尾時我沒有再強調父親的了不起是因為父親不僅救了自己的兒子,還救了其他13名兒子的同學,不過還好學生有提到這點的,我及時給予肯定。兒子的了不起是因為有了父親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撐,他和同學才得以堅忍不拔地等到了父親的救援,沒有使父與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昇華。如果那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而且我自認為,我提問的太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讓課堂有些被動,這不是我想要的,我還是不夠大膽,不敢完全把課堂交給學生,這一直都是我做的不好之處,其實都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他們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將課堂交給他們是必然的,今後必須學會放手,將課堂交給學生,做好我的引導就行。朝着這個目標努力吧!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首先感謝領導能給我這次展示的機會,這對我來説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歷練,也很榮幸能夠得到全校老師們的指導,這對於我業務能力的提升都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我就本課進行反思: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生字詞

2、有感情朗讀課文,採用範讀、引讀、齊讀的方式重點指導讀好別人勸説父親時父親的回答、“他挖了8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到處都是血跡”這幾處。

3、初步感受作者藉助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感悟父親的“了不起”。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及父愛的偉大力量。

教學重點:

初步感受作者藉助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感悟父親的“了不起”。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及對兒子深沉的愛。

教學難點:

初步感受作者藉助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感悟父親的“了不起”。

一、設計理念

首先,我的設計理念是:

以學生自讀自學、合作探究為主線。注重教師引導的過程和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為目標,注重為學生的理解、感悟,積極搭好橋樑,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感受到閲讀的興趣,體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學會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培養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讓每一位學生得到紮紮實實的發展。

二、本課的亮點是:

1.創設情境

由於國小生對地震知識瞭解較少,僅憑文中對地震造成的災難的文字介紹,是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為讓學生體會文中父親的了不起,瞭解地震的破壞力是非常必要的。於是,我在課前播放了精心收集的地震影片,在老師的解説下與畫的喧染下,學生很快被影片中山崩地裂、驚心動魄的地震畫面感染了。這麼做,為後文學生體會父親在廢墟中挖掘的艱難做好了鋪墊。

2.抓住文章主線,感悟感人場景

文章有幾個描寫父親感天動地的場景,如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在交流“他挖了8小時,12小時……”這個段落時,我採用了讓學生回答為什麼不直接用挖了36小時這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親的了不起。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的重點句的品讀,理解內容,體會情感。

三、回顧整個課堂,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不足之處是:

1.板書設計沒有及時寫需要改進

2.牽着學生的痕跡有點重,沒有充分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感悟,缺乏對方法的指導。須知“受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3.要注意與學生的情感共振:在課堂上我講的較多,我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了,但還沒有完全調動起全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體驗一直都在老師小心翼翼的引領下進行,沒有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在學生寫話時給的時間較緊,導致一些同學還沒寫完就彙報,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進一步思考和探索,指導學生掌握一些閲讀策略,進行閲讀實踐,讓學生在更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嘗試,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思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不斷的反思、探索,真正讓自己的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四

本組教材以“父母”之愛為專題,而《地震中的父與子。》是本組第一篇課文,是精讀課文。教學時,我重點培養學生自讀自悟,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了不起的父與子”,一步步深入思考,以“為什麼説這對父子是了不起的父與子”為主線提領全文,使學生體會父親的執著,守信和兒子的無私,對父親的信賴,體會崇高的父子親情。

教學時,注重於對句子的理解,也想通過朗讀體會句子的含義,但由於課堂時間緊張,朗讀訓練不是很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更合理地安排時間,注意取捨。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描寫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礬發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奮不顧身地挖了38小時,救出了兒子和他的同學的事,父與子憑着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蹟。

課前備課時,我深入鑽研教材,從教材的實際出發,緊扣教學目標和重點,對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精挑細選,對所教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根據教學重點設計提問。先找出課文中評價父與子的句子“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設計提問,“子不起”是什麼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與子”品讀全文,及其它重點句,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寫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課堂上講課時,我力求提出的問題圍繞課文重點,按照課前的預設進行教學,從“父”與“子”兩個方面來理解。説父親了不起,找出描寫父親了不起的段落,重點是課文的3、5、12自然段,先讓學生朗讀,談談體會,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課文中,再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並引導學生想象當時情境。體會38小時有多長,平時這麼長的時間,人們都幹些什麼,而父親的38小時只是在幹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父親為了兒子,快不放棄,實現對兒子的承諾。多麼堅持不懈、決不放棄的父親!多麼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父親!

説兒子了不起,我讓學生找出體現兒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課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讀,然後讓學生談體會到了什麼,在老師的講述下,引導學生體會年僅七歲的阿曼達在漆黑的瓦礫堆下,沒有食物,沒有水,只有恐懼與危險的情況下,苦苦等待父親的救助,但他卻能在這種情況下,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當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讓我的同學在出去吧!”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兒子的子不起。這時,我又提問:“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是課文中的哪句話支撐着他們共同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蹟?”“為什麼文中3次出現類似的話?”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激發了學生思維的波瀾。是有效提問。

這節課上完後,我及時的反思了本節課上的提問是否是有效提問,我覺得本節課能抓住課文重點精心設計提問,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促使學生積極的思考,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是有效提問。但我在文本的把握處理上,還是有不足之處,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幹部分卻忽略了其他細微的地方。這樣是不夠全面的,例如在教學“勸説”父親部分,沒有強調指出,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當時的情勢是那樣的危急。

這場地震空前的巨大,這裏的損壞程度是及其嚴重的,人員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倒塌、爆炸、餘震等危險。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認為援救已經沒有意義。課文結尾時我沒有再強調父親的了不起是因為父親不僅救了自己的兒子,還救了其他13名兒子的同學,兒子的了不起是因為有了父親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撐,他和同學才得以堅忍不拔地等到了父親的救援,沒有使父與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昇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n486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