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燭之武退秦師的原文及翻譯【多篇】

燭之武退秦師的原文及翻譯【多篇】

燭之武退秦師的原文及翻譯【多篇】

行文特色 篇一

一、伏筆照應,組織嚴密。該文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秦、晉圍鄭的主要原因,是晉國為了征服異己,再加上晉文公與鄭有個人恩怨。這一事件的發生,與秦毫無關係,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文章開頭兩句話“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暗示了這一事件的背景,為全文作了鋪墊。秦、晉雖是聯合,二者並不是無隙可乘,這就容易使人理解:燭之武所以能夠説服秦君並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開頭的預示而展開的。燭之武説退了秦師,孤立了晉國,晉師最後也不得不撤退,正是這一暗示的結果。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有頭有尾,結構嚴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充分,收尾也圓滿。

二、波瀾起伏,生動活潑。行文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當鄭國處於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説秦君,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生波折。鄭文公的引咎自責,也增添了情節的戲劇性。燭之武在説秦君的時候,一開頭就指出亡鄭於秦無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説:“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此作為緩衝;緊接下去就緊逼一步説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當秦國單獨退兵之後,子犯發怒要攻打秦軍,秦、晉關係一下子轉而緊張起來。最後對晉文公講了一番道理,晉軍偃旗息鼓,一場**,終於平息。這樣一張一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三、詳略得當,説理透徹。文章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怎樣説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説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後,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都隻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而不雜,層次井然。在説理這個主題上,着意描繪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全部説辭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個字,卻説了五層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動人,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燭之武退秦師的原文 篇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燭之武退秦師的翻譯 篇三

(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鄭國同時依附於楚國與晉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伯説:“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説:“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鄭文公説:“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説:“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裏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晉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説:“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文學賞析 篇四

內容結構

文章首段開篇就造成一種緊張的氣氛:秦晉兩大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戰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為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並埋下兩處伏筆:鄭無禮於晉,與秦無關;晉、秦不在一處。

第二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他在鄭伯一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下,拋開個人感傷和利益,承擔起關係國生死存亡的重任,體現燭之武的深明大義。其中,佚之狐舉賢和燭之武先“辭”後“許”,行文波瀾起伏,頗具戲劇性。

第三段是全文的主體,也是説退秦師的關鍵。分四個層次:一是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説話,引起對方好感;二是説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亡鄭”、“陪鄰”、“舍鄭”,皆對秦國有害無益;三是陳述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好處;四是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舊事重提,觸及秦伯的恨處,説明晉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並分析晉國貪得無厭,後必“闕秦”。燭之武的説秦之詞,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邏輯力量,從而使秦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秦,於是與鄭國訂立了盟約,乃至幫助鄭國。

第四段敍述晉師撤離鄭國,同時體現一代霸主晉文公的政治遠見。此段行文又一張一弛,先是“子犯請擊之”,令氣氛陡然又緊;文公“未可”,又鬆;直到“亦去之”,讀者的心才安然放穩。

名家點評 篇五

【清】吳楚材、吳調侯:鄭近於晉,而遠於秦秦得鄭而晉收之,勢必至者。越國鄙遠,亡鄭陪鄰,闕秦利晉,俱為至理。古今破同事之國,多用此説。篇中前段寫亡鄭乃以陪晉,後段寫亡鄭即以亡秦,中間引晉背秦一證,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鄭,而且戍鄭也。(《古文觀止》卷一)

【清】過珙:得勢全在“秦、晉圍鄭,既知亡”二語,先令人氣平了一半。以後紆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窩裏去。詞令之妙,一至於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詳訂古文評註全集》卷一)

作品背景 篇六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晉國和楚國大戰於城濮,結果楚國大敗,晉國的霸業完成。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協助楚國一起攻打晉國,而且晉文公年輕時流亡到鄭國,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舊怨加到一塊,於兩年後聯合秦國討伐鄭國。鄭伯聞訊後,派燭之武面見秦穆公,勸他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表現出處處為秦國利益着想的樣子,分析當時的形勢,抓住利害關係,説明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利,滅掉鄭國對秦國不利的道理,終於説動秦國退兵。晉軍失去盟軍支持後,也被迫撤離了鄭國。此文即是記敍了這一歷史事件。

詞句註釋 篇七

燭之武:本名武,此處指燭地叫武的人。退:使撤退。

晉侯:晉文公。秦伯:秦穆公。

無禮於晉:指晉文公重耳作公子時流亡經過鄭國,鄭文公不以禮相待之事。

貳:對晉有二心,與楚親近。晉、楚城濮之戰時,鄭國曾派兵援助楚國。

軍:駐紮。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氾(fán)南:水之南。

佚之狐:鄭國大夫。鄭伯:鄭文公。

縋(zhuì):系在繩子上放下去。

鄙:邊疆,這裏作動詞,意為開闢邊疆。越國以鄙遠:越過晉國把遠離秦國的鄭國作為邊境。

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後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行李:外交使節。

共:同“供”,供給。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賜:恩惠,指秦穆公幫助晉惠公回國繼位之事。

版:打土牆用的夾板,這裏指防禦工事。

厭:同“饜”,飽,滿足。

封:疆界,這裏作動詞,意為疆界。

闕:通“缺”,損害。

説:同“悦”,喜悦。

杞子、逢孫、楊孫:都是秦國大夫。戍:防守。

子犯:狐偃,字子犯,是晉文公的舅父。

微:非,無。夫人:此人,指秦穆公。

敝(bì):動詞,害。

所與:同盟者。

知:通“智”,明智。

亂:分裂。整:聯合,團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qv48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