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力》教學不足反思

《力》教學不足反思

《力》教學不足反思
《力》教學不足反思
講完《力》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在引課上,我用了“神州六號”如何升空,課後覺得如果用“神州八號”能更與時事聯繫緊密,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讓學生思考例舉的力現象出現時,應滿足什麼條件,可能是由於教師提問不明確,學生回答的不理想。如果換成“請同學們注意觀察這些力現象,他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三.在説明產生力時的兩個物體不一定要接觸時,學生能舉出一些例子,如果當時能馬上用實驗證明,效果能更好,更能説明問題。
四.在讓學生給力下定義的時候,教師有些急於求成,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也因為急於説出力的概念,便看教材的相關內容,而沒有注意思考教師提出的到底是什麼問題,以至於回答的問題與教師要得到的出入很大,有的學生甚至參照教材答出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概念。因為教師想讓學生通過身邊實例以及剛才分析,得出力的概念,而沒有做適當的點撥,教師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教學雖然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但是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是不容忽視的。
五.在提出“力的作用效果”時有些突然。教師演示了籃球在力的作用下速度、方向、由靜到動、由動到靜都發生了改變,可能是由於教師在演示時沒有注意學生的反應,告之學生上述這些現象都屬於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然後讓學生總結上面的例子能得到什麼結論時,教師本以為學生能很輕鬆的得出“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這個結論,但是學生的答案卻五花八門,這些可能是因為教師在引出“運動狀態的改變”時,有些突然,沒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與生活中的種種現象聯繫起來。
爭取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引出任何概念或相關知識時,一定要提前做好鋪墊,讓學生和老師都做好充分的準備,讓學生對得出的各個結論都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而不是生搬硬套。
六.在得出“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的結論時,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現在用手按黑板,黑板受力了嗎?它的形狀發生了改變嗎?”,教師本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學生一定會回答的很好,沒有顧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事實上學生都知道黑板受力了,但是由於學生沒有觀察到黑板變形,而是注意到手變形了,其實這也能説明問題,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如果此時馬上問學生“手為什麼變形了?”學生可能會馬上回答出因為受力了,然後再引導學生思考,“黑板的形變看不出來,是不是它沒有發生形變?”效果就會更好。但是教師急於要得到預想的結論,而忽視了這個問題,反而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七.作小練習時,在回答引課提出的“神州六號”為什麼生空時,由於下課時間到了,就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而是因為有部分學生説出了答案,教師便給出了正確答案,如果上課時控制好速度,多做一些預想,可能就會把這部分時間搶出來,多給學生思考時間。
總而言之,教學反思是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標籤: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le6o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