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少年閏土》教學反思(多篇)

《少年閏土》教學反思(多篇)

《少年閏土》教學反思(多篇)

《少年閏土》教學反思 篇一

《少年閏土》的人物描寫極富典範性,在授課時抓住其中人物描寫的示範點,對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十分有效。

首先,教師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少年閏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讀一讀,然後進行討論:“你覺得這段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中,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生通過理解體會到:從“戴小氈帽”中看出閏土是一個住在江南一帶農村的孩子;從“紫色的圓臉”可看出閏土是一個經常被太陽曬,海風吹的孩子;還可以看出他經常勞動,是一個能幹的人;從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十分健康、可愛的農村孩子。這時,教師再點撥學生懂得我們對少年閏土的形象身份的認識和概括都是從少年閏土外貌描寫中體會出來。説明外貌描寫能讓讀者準確地認識人物。

這時拋出一問:“課文中沒有寫出我的外貌,那麼你能根據“我”當時的年齡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嗎?”學生想象的積極性自然高漲。大家七嘴八舌地説:“我頭戴皮帽子,腳穿小氈靴,臉又白又紅潤,口齒伶俐……”這時再要求根據剛才的討論,有條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徵。在臨下課時,要求學生根據課文中寫作方法,以老師為模特,把老師的外貌寫出來。要求抓住特點進行描寫,沒有見到老師的人,也能通過你的描寫認識,此時學生便饒有興趣地接受這一課外作業。並且有的同學還寫了班級中的小夥伴,為此我們還舉行的一個“認人大行動”呢!

以課堂為依託,以文本為突破口,把閲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完成了教學要求又使學生動口動手,養成了讀寫的習慣,真可謂一舉兩得,只要通過平時的讀寫訓練,以點帶面,因小見大,讀寫融合,我想,學生的寫作興趣就能得到培養。學生的寫作素質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閏土》教學反思 篇二

之所以選擇《少年閏土》這篇經典文章作為三級教研活動的教材,是因為以前也上過這篇課文。當然,專家們也經常在上這篇課文,而且各顯神通。但作為教材,我們無法逃避,每一課都是教學的內容,而我喜歡挑戰自己,所以還是選擇經典課文上。

以前每次上都留下很多的遺憾。雖然每次都進行了預設,對教材設計做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也參考了不少的教案設計,但到實際上課了,依然會出現這樣那樣預想不到的情況,這次也不例外。

第一課時我按如下的內容進行教學:

1、課前談話,導入新課;

2、出示課題,創設情景(出示文中插圖),讓學生看圖説話;再讓他們找出與圖片相關的內容。朗讀,初步感受閏土形象;

3、再找出文中具體敍述“看瓜刺猹”(圖片)的內容,深入閲讀,感受閏土的機智勇敢,知識豐富,聰明能幹。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我立足於讓學生會講這個故事,從正確(讀準生字)到流利,從流利到領會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講),循序漸進。先是師生合作,再生生合作,激發學生講故事的興趣;

4、由這個故事延伸到其他三個故事。因為講述第一件事落實比較到位,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厚,因此,第二、三、四件事,大部分學生都興致勃勃地講述着,連平時從不舉手的學生(後進學生)都高高地舉起了手。儘管事情比較簡單,但我覺得課堂教學的成功因素之一應該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吧?這也是我本節課的意圖所在——學生都會講四件希奇事,為第二課時打下基礎。這部分的學習也是第一課時的重點內容,認識閏土,感受“我”對閏土的佩服之情。

5、由此及彼,閏土的見多識廣反襯“我”的孤陋寡聞。於是我又設下問題:“我”不知道什麼?“我”素不知道什麼?“我”並不知道什麼?三個問題的設計,對學生來講有點難(問題的提出有點突然)。但我的意圖是讓學生回顧所學的四件希奇事,或者文中講到的相關內容(“我”不知道閏土講的希奇事,“我”並不知道所謂的猹是怎麼一件東西……“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答案是寬泛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我”對閏土的敬佩,對農村豐富多彩生活的嚮往,為學習“啊!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作鋪墊。

但因為我在指導上的不明確而讓學生無從回答,儘管有幾位學生講到了上面的內容,但有點底氣不足。所以“啊”字的朗讀,學生還是沒能讀到預想中的效果(“我”這一歎,歎出的是什麼?羨慕、敬佩、不滿、嚮往……)6、結課:再次回顧“我”印象最深的畫面——文中插圖,朗讀文字、背誦。

總之,回顧一節課的`教學,感覺基本目標達成了,但在具體指導學生學習上還是漏洞百出,有點手足無措,特別是各個環節的銜接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還是不夠紮實,有時甚至忘記下個環節的內容。原因還是平時疏於對教材的鑽研,對教材認識膚淺,教案設計過於簡單。

回想平時每一節課都是匆匆忙忙地應對,僅僅是出於完成教學任務而已。就像媒體的運用也感到陌生無比,雖然只是幾張幻燈片,但因為平時不用,所以難得用一次也是無法與課堂教學進程協調好。如果平時也能經常運用,效果應該還要好許多。一切有待自己再努力了,因為我相信,只要努力總會有進步——這也是我經常對學生講的話,也適合用來鼓勵自己吧!

《少年閏土》教學反思 篇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從一定程度上説,就是要確保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去進行聽、説、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併力求將語言訓練過程展示妥帖自如,有情有趣,富有創造性。近日,筆者在執教《少年閏土》一課時,對這一點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初讀的基礎上,學生已經瞭解到閏土是個機智勇敢、活潑可愛、聰明能幹、見多識廣的農村孩子。看得出,學生很喜歡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當我要求學生朗讀閏土給“我”講的四件稀奇事的片斷時,有個學生給我提出了建議:

生:老師,你曾經給我們聽過廣播劇,裏面的音樂可真美,人物語言也聲情並茂,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閏土講的四件稀奇事那麼有趣,我們也試試用這種方法朗讀吧?

(一經提議,學生紛紛響應。)

師:你的提議很不錯。怎麼讀好“我”和閏土的對話呢?自己先試一試雙簧戲,你一個人讀兩個角色的語言,看誰讀得生動、逼真?

(學生加以練習,許多學生能正確把握好角色形象,讀得神采飛揚。)

師:還有更好的朗讀方式嗎?

生:兩人合作讀,第1、16兩段作為“我”回憶往事的開頭和結尾,由大家一起讀,老師請你給我們來點兒音樂。

師:真是個出色的編導!這次朗讀,大家可以以課文為依託,按照作者的思路,進行適當的語言加工、使前後銜接更緊密。

(教師選擇合適的音樂,學生合作練習。)

教室裏,大屏幕上出現了“月下看瓜刺猹圖”,舒緩的音樂漸起,全體學生開始了有情有境的朗誦:“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由此引出了“我”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生1:(急切地)閏土哥,聽説你會裝掠捉小烏,咱們現在就去捕鳥吧!

生2:(搖搖頭)現在不行,須大雪下了才好。(津津有味地)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生1:(遺憾而又期盼地)嗨,什麼時候才能下雪啊?雪花兄弟啊,你快快下吧,我好與閏土哥一起裝掠捕鳥。

生2: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裏來。(很自豪地)我們日裏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觀音手也有,鬼見怕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生1:(疑惑地)管賊嗎?

生2:(娓娓地)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裏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輕悄悄,繪聲繪色地)月亮地下,你聽,啦啦地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生1:(疑惑地)它不咬人嗎?

生2: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

生1:(欣喜地)哦,閏土哥,你們那裏真好玩,你懂的可真多。(略帶撒嬌味兒地)閏土哥,你什麼時候帶我去玩,你一定要帶我去,一定要帶我去哦……(音樂漸息)

生眾:(感慨地)啊,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四角的天空。

一組朗讀過後,學生興趣更為高漲。一對對,一組組,讀得有情有理,繪聲繪色。讀的學生抑揚頓挫,入情入境;聽的學生也恍如身臨其境。看得出,他們都把這次朗讀當成了學習語言的享受,課堂上掌聲迭起。

回顧這個教學片斷,筆者深切地感受到:新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應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練兵場,更是學習的樂園,創造的沃土。

一、情趣盎然,“愛”由境生

《少年閏土》這篇課文筆者已是第三次執教,以往在教學閏土給“我”講四件稀奇事時,我都是採用先請學生自學課文,理清脈絡,再給每件事加小標題,逐一加以理解,最後指導朗讀的方法來教。這種方法,學生學得紮實。可是一到朗讀,總是乾巴巴的,毫無情趣可言。宋代朱熹曾説:“教人不見意趣,必不樂學。”直線發展的分析式教學,使學生缺少興趣和激情,難與教材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因此也得不到相應的閲讀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次教學,筆者根據學生的建議,臨時改變教學策略,在較為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生動形象、全身心投入的朗讀去感受和體驗課文的優美意境,並從中充分感悟作品中人物的天真可愛、見多識廣、機智勇敢等特點。這樣,學生既以主人的身份參與了課堂學習,又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成了形象的表情聲音身姿運動,在其樂融融的氛圍裏,“情動於中而形於外”,提高的不僅僅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程度,更是整體的語文素養。

因此,新理念下的課堂應符合國小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着力營造為學生喜愛的、充滿情趣的課堂氛圍,在情趣盎然的學習中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二、追求“美讀”,字句關情

“美讀”是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倡導的一種讀書方法。他説:“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操在讀的時候表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務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美讀,即是目視、心惟、口誦三者的自然協調,是朗讀的較高境界。

《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洋溢着濃郁的兒童情趣,加之文章有許多兒童化的語言,能帶給學生許多美的享受。如何讓學生理解美,體驗美,並表達這種美呢?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是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所以,筆者嘗試着讓學生在與課文意境相符的情境中進行“美讀”。在情趣盎然的氛圍中,在栩栩如生的畫面前,在舒緩優美的音樂中,學生的情感、思維之河緩緩流淌,師生的情感同作者、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相互溝通,相互交融。這裏,教師並沒有“請同學們感情朗讀這一部分”式的指令,也沒有簡單淺層的指導,有的只是在學生自我歷練、蓄“情”待發的基礎上,讓其盡情發揮,這是學生興致所至時的一種激情的噴發,是文本語言的創造性表達。其間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將其主觀情感移入文境,並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在“美讀”中,學生真正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到文中藴含着的豐富的人文思想,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感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在上述片段中,學生通過“美讀”,自然而然地讀得字字有聲,聲聲有情,這不是對語感的一次有效歷練嗎?美讀,使語言煥發出生命的異彩。

三、創意表達,煥發靈性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性地使用和理解教材”。眾所周知,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引導學生創造文本,挖掘文中藴含着的“語言”,並將其轉化為有聲語言?在上述片段中,教師巧妙地利用課文省略了“我”的許多心理和對話的特點,抓住學生個性飛揚、興致勃發的時機,引導他們打破常規,獨闢蹊徑,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大膽處理教材,用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讀出文章的“空白點”,這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使其親歷了創造文本的個性化學習過程,這是培養學生語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一次良機,同時也是開發學生獨特視角和理解的有效手段。

走進文本,超越文本,並創造性地學習文本,使語文課堂充滿了濃濃的創新氣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少年閏土》教學反思 篇四

1、《少年閏土》的人物描寫極富典範性,在授課時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寫的示範點,對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十分有效:

首先,教師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少年閏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讀一讀,然後進行討論:“你覺得這段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中,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生通過理解體會到:從“戴小氈帽”中看出閏土是一個住在江南一帶農村的孩子;從“紫色的圓臉”可看出閏土是一個經常被太陽曬,海風吹的孩子;還可以看出他經常勞動,是一個能幹的人;從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十分健康、可愛的農村孩子。這時,教師再點撥學生懂得我們對少年閏土的形象身份的認識和概括都是從少年閏土外貌描寫中體會出來。説明外貌描寫能讓讀者準確地認識人物。

2、朗讀訓練要把握好朗讀的形式:

選擇什麼樣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與課文的內容至關重要。一句句、一行行地讀着,讀着,彷彿我就是學生,正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彷彿一位天真、樸實、勇敢、機靈的農村少年就在我身邊;彷彿閏土那逼真生動的話語就響在我耳旁……

這節課中,我的教學思路清晰,步步突出重點。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以“哪幾件事重點描寫閏土的動作,其中哪件事對你印象最深,為什麼”三個問題引路,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這件趣事上來,以人物的動作描寫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接近閏土,認識閏土,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充分體現了“引”得得法,怪不得把“我”也引到閏土身邊。

我親切地啟發學生想象畫面,再現語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晚上,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地,明晃晃的銀項圈,捏了胡叉,輕輕走去,用力刺去……難怪閏土英俊、勇敢、機靈的形象給學生留下那麼深的印象!原來閏土這個農村少年的特點已在畫面中鮮明地樹立起來,深入人心!

我很注意在聯繫中理解內容,體會感情,使學生對閏土的認識逐步完善、深刻、整體化。教學中,我也注意字、詞、句、篇的聯繫,在聯繫中理解詞句的意思;很注意把理解語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恰如其分地滲透了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的訓練;還很注意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使學生達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事理合情的整體認識的境界。

我激發指點學生讀、想、説、評,主動學習。語文知識、思想內容都是學生自己在讀、想、説、評的學習實踐活動中自己領悟得到的。

《少年閏土》教學反思 篇五

《少年閏土》的人物描寫極富典範性,在授課時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寫的示範點,對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十分有效。

首先,教師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少年閏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讀一讀,然後進行討論:“你覺得這段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中,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生通過理解體會到:從“戴小氈帽”中看出閏土是一個住在江南一帶農村的孩子;從“紫色的圓臉”可看出閏土是一個經常被太陽曬,海風吹的孩子;還可以看出他經常勞動,是一個能幹的人;從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十分健康、可愛的農村孩子。這時,教師再點撥學生懂得我們對少年閏土的形象身份的認識和概括都是從少年閏土外貌描寫中體會出來。説明外貌描寫能讓讀者準確地認識人物。

這時我拋出一問:“課文中沒有寫出我的外貌,那麼你能根據“我”當時的年齡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嗎?”學生想象的積極性自然高漲。大家七嘴八舌地説:“我頭戴皮帽子,腳穿小氈靴,臉又白又紅潤,口齒伶俐……”這時再要求根據剛才的討論,有條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徵。在臨下課時,要求學生根據課文中寫作方法,以老師為模特,把老師的外貌寫出來。要求抓住特點進行描寫,沒有見到老師的人,也能通過你的描寫認識,此時學生便饒有興趣地接受這一課外作業。並且有的同學還寫了班級中的小夥伴,為此我們還舉行的一個“認人大行動”呢!

我把閲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完成了教學要求,又使學生動口動手,養成了讀寫的習慣,真可謂一舉兩得,只要通過平時的讀寫訓練,以點帶面,因小見大,讀寫融合,我想,學生的寫作興趣就能得到培養。學生的寫作素質便能得到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wwjy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