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實錄多篇

《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實錄多篇

《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實錄多篇

《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資源 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2、讓學生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發現信息並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3、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 教學具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學具卡、繪圖工具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

小朋友,你們喜歡魔術表演嗎?今天,老師給同學們表演一個。(老師表演的魔術可以滲透本課教學二圖合一的教學內容。)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以前學習過統計的內容?這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有關統計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 1、觀察統計表,獲取信息。

課件出示統計表:

師:這是某地區城鄉人口統計表,從表中你能得到什麼信息?(指名回答)

師:在這個統計表中,不僅能看到城鎮的人口數量,還有鄉村的人口數量。我們除了用統計表記錄這些數據,還可以用什麼來表示呢?(生答:統計圖)

師:我們以前學過什麼統計圖?(生答:條形統計圖)

2、根據信息,繪製單式條形統計圖。

實物出示學具卡一:

師:仔細看,這張統計圖和以前的有什麼不同? (生答:沒有方格。)

該怎樣來畫呢?誰想來試一試?(一生前台試畫)

師説明:先對準豎軸上的數,再看清年份。

師:條形畫好後,可以怎樣塗呢?(畫斜線或塗滿)請同學們對照統計表,完成學具卡一。(座位右邊的同學畫“鄉村人口統計圖”,左邊的同學畫“城鎮人口統計圖”,比一比,誰完成的又快又好!注意繪圖時要用繪圖工具。(師巡視)

師:誰來展示你的統計圖。(評其好差)

師:看着自己的統計圖,回答老師的提問:1985年,城鎮和鄉村的人口數量,誰的多些?(城鎮)你是怎麼知道的?(同桌互看統計圖)你覺得這樣觀察起來方便嗎?(不方便)

師:動動腦筋,能不能創造出一種讓人觀察比較起來方便的統計圖?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3、繪製複式統計圖 師:誰來説一説你的方法? (生答:可以把兩個統計圖合成一個統計圖)

師:你的辦法真不錯!我們該如何把它們合併成一個統計圖呢?同桌小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樣做?(師小組指導)

師:哪小組來説一説你們的想法?(各小組學生彙報)

課件出示學具卡二:

師 :這有一張統計圖,誰來試一試?(一生演示畫法)其他同學仔細觀察並提出你的修改意見。

師:兩個條形畫完就可以了嗎?(塗兩種顏色)

為什麼要用兩種顏色?(能區分開)

4、引出圖例 師:為了讓看圖的人比較容易辨認、區分,繪圖時要有圖例(課件出示學具卡二上的圖例)

師:請你拿出學具卡二,先標上圖例,再完成這張統計圖吧!(學生繪圖,師巡視。)

師:誰來展示你的統計圖?(其餘生進行評價)

5、比較單、複式條形統計圖 課件出示:單、複式兩種條形統計圖 師:對照學具卡一中統計圖,説一説今天認識的統計圖和它有什麼不同?(生説)

師 補充説明:學具卡一中統計了一方面的內容,稱為“單式條形統計圖”,而學具卡二中統計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像這樣的統計圖,稱為“複式條形統計圖”。

(揭示課題:複式條形統計圖)

師:比較一下,還有別的不同之處嗎?(生答)

6、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 師:像這樣的複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好處? (從一個圖中同時看到了城鎮和鄉村人口數量的變化情況,便於觀察、比較,讓人一目瞭然。)

7、根據複式條形統計圖,分析信息。

課件出示:複式條形統計圖及相關問題。

師:看着這個統計圖,你會解決下面這幾個問題嗎? ⑴ 哪年城鎮人口數最多?哪年最少? ⑵ 哪年鄉村人口數最多?哪年最少? ⑶ 哪年城鄉人口總數最多?哪年最少? ⑷ 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師質疑:為什麼城鎮人口逐年增加,而鄉村人口在逐年下降?(學生思考並回答)

三、鞏固訓練 師:下面就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問題吧!(課件出示:四年級課外小組人數統計表)

師:請你拿出學具卡三,完成統計圖,回答下面相應的問題。(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複式條形統計圖》實錄 篇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能運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解決問題,會分析統計圖中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回憶鋪墊

1、分別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單式條形統計圖。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如果把這兩張統計圖合併成一張,那是怎樣的呢?

2、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複式條形統計圖。説説從圖中你又能知道什麼?重點引導學生對兩個城市的降水量進行比較。説説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3、我們還學過什麼統計圖呢? 揭題:我們已經學習過折線統計圖。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板書:折線統計圖)

二、學習例題

1、出示中國地圖,並欣賞同一時間我國南北地區氣候的差異,體會我國地大物博,感受祖國的神奇,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提問:“下面,我們一起用數學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國的神奇。你們願意嗎?” 分別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單式折線統計圖。 提問:根據第一幅統計圖,你能知道些什麼信息?

你能根據圖中折線的整體形態,説説青島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嗎?

根據第二幅統計圖,你又能知道些什麼?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較這兩個城市2003年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麼辦?

引導:以前我們曾經學習過複式條形統計圖,那麼這兩幅統計圖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為複式折線統計圖呢?

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説,這兩幅統計圖確實可以合在一起而成為複式折線統計圖。(在板書的“折線統計圖”前添上“複式”,完成課題書)

3、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複式折線統計圖提問:你能看懂這幅統計圖嗎?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明確圖例表示的意思

啟發:從這幅統計圖上,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 追問: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嗎?你是怎麼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小,説明了什麼?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大,又説明了什麼?指出: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於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進一步討論: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引導學生分別從每個城市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兩個城市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

1、學生分別看圖,並根據圖下的問題在小組裏交流。 2.組織全班交流。

(二)、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

學生各自在教材上畫出表示兩組數據的折線。

展示學生的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再讓學生根據交流的情況,進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畫的統計圖。 引導學生看圖回答教材提出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有哪些收穫?

《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 篇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複習導入:複習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二、出示目標

1、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學會在方格圖上用折線表示相應數量的多少和變化情況。

2、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應用複式折線統計圖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強體積活動的興趣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學會在方格圖上用折線表示相應數量的多少和變化情況,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三、獨立學習

自學提示:

1、自學課本第1

26、127頁例2,請你在127頁圖中畫出韓國獲得金牌情況的折線圖。

2、你知道什麼是複式折線統計圖嗎?

3、回答127頁圖下四個問題。 自學時間:6分鐘

四、展示討論:3分鐘

和你的同桌探討你的探究結果

五、師生總結

總結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六、練習7分鐘

內容:第128頁“做一做” 對改要求:

細緻批改,將你發現的問題在全班交流。

七、堂清、對改 2分鐘

組長檢查對“做一做”的修改情況,進行指正。

八、盤點收穫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缺失?

九、統計各小組得分,表揚優秀小組。

教學反思:

《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實錄模板 篇四

一、談話導入。

課件出示中國地圖。大家找到青島了嗎?瞧,那是個很漂亮的城市(課件出示青島城市漂亮風景),同學們去過青島嗎?你們想知道那兒的降水情況嗎?請看屏幕。

二、學習新知。

1、複習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1)課件出示青島市20__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瞭解信息。

提問:這是一幅——(折線統計圖),根據這張圖,你能知道些什麼信息?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是什麼?你能根據圖中折線的整體形態,説説青島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嗎?

提問:折線統計圖有作用?(不僅能看出數量的多少,也能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2)課件出示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讓學生説説從圖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談話導入,出示複式折線統計圖。

課件出示兩張分開的折線統計圖,師提問:看了這兩張折線統計圖,如果要比較這兩個城市2003年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麼辦?像這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分着進行比較,你們覺得方便嗎?那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呢?(把兩幅統計圖合併在一起。)

師:對,如果要把這兩張折線統計圖中的內容進行比較,我們可以把這兩張折線統計圖合併在一起,比較方便。

課件出示青島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師指出這是複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複式折線統計圖)

3、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1)提問:你能看懂這幅統計圖嗎?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找出和單式折線統計圖不同的地方。有兩條折線;右上角必須要有表示兩個城市的圖例。

(2)比較兩個城市每月的降水量。

找:在圖中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和相差最少的月份。

追問:你是怎麼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小,説明了什麼?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大,又説明了什麼?

指出:如果出現兩個組點的距離差不多,還需要算一算。(同桌一起算)驗證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的月份”和“降水量相差最少的月份”的正確性。

(3)感悟圖中的其他信息。

全年降水量:(獨立計算,班級交流)青島市全年降水量811毫米,昆明市全年降水量833毫米。(悟:相差不大。)

月平均降水量:(學生説算式,教師計算器計算)青島市月平均降水量約67.6毫米,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約69.4毫米。(悟:相差不大。)

變化情況不同:(學生交流變化情況,教師概括總結)青島市的降水量是一個從少到多或從多到少的過程;昆明市降水量偏多或偏少。

(4)你覺得複式折線統計圖與以前所學的折線圖相比,又有優點呢?

小結: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於這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三、自主探索,鞏固深化。

除了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統計男、女學生的平均身高,某個城市的最低氣温和最高氣温變化情況等等。它在我們生活中非常有用!

1、完成“練一練”:讓我們來了解我國6~12歲國小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學生看圖理解。

(2)組織全班交流:

①圖中哪條折線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哪條折線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

②從圖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問:

①從圖上看,從幾歲到幾歲之間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從幾歲開始,女生平均身高超過了男生?(在6—9歲,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歲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長要快,10—12歲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過了男生。)

②你現在的身高是多少釐米?比同齡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麼樣?

③教育低於平均身高的學生:不挑食,使營養均衡,並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

2、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一起來看看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週中的氣温變化情況。

(1)指明讀題。提問:這道題讓我們做什麼?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2)獨立完成,邊做邊思考:

第一,可以怎樣確定表示每個數據的點的位置?

第二,先畫表示哪組數據的折線?畫成“實線”還是“虛線”?

(3)指名學生口答問題,並展示學生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4)提問: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①統計時間;②圖例;③描點、標數;④連線。)

(5)提醒學生:完成複式統計圖時,要認真細心地確定表示每天最高氣温數據的點的位置,用實線連接各點;同樣,要認真細緻地確定表示每天最低氣温數據點的位置,用虛線連接各點。

(6)媒體出示折線統計圖:看看老師是怎麼畫的!

(7)看圖回答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①這一週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這幾天的最高氣温是怎樣變化的?最低氣温呢?

③回答上面的問題時,你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統計圖?為什麼?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

你認為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

《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實錄 篇五

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投球遊戲、兩城市降水量等實例,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和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和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能根據需要選擇複式條形統計圖、複式折線統計圖有效地表示數據。

3、能讀懂簡單的複式統計圖,能根據統計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與同伴進行交流

單元編寫意圖

已學過的相關內容

第一學段●數據統計的過程●統計表●象形統計圖、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平均數

四年級上冊●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簡單的統計活動

五年級下冊●扇形統計圖●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複式條形統計圖●複式折線統計圖●簡單的統計活動

本單元是在學生經歷了簡單的統計活動,學習了單式統計圖,瞭解了刻畫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複式條形統計圖、複式折線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活動。

本單元的教材編排力圖體現以下特點。

1、注重使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過程,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根據《標準》的要求,統計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要使學生形成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真正深入到統計思想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因此,教材注重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統計活動,使他們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過程,逐步形成統計觀念。例如,在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中,教材設計了一個“比較單手投球遠還是雙手投球遠”的問題情境。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收集數據,養成用數據説話的意識。在測量全班同學身高的實踐活動中,教材呈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過程,最後教材還提出了這些數據對兒童體育服裝設計者有什麼幫助的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

2、注重體現統計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統計內容具有非常豐富的現實背景,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教材力求通過選擇現實情境中的數據,使學生理解統計的實際意義;着重於對學生日常生活中問題的探索,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並且教材中統計內容的學習素材,都力求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繫,例如“比較單手投球遠還是雙手投球遠”“測量全班同學的身高”“我國居民國內旅遊的人均消費情況”“降水量的比較”“我國平均每天創造的財富和消費的財富的比較”。通過處理與自身關注的問題有關的數據,學生開始懂得數據可以用來描述現象、回答問題和作出預測。

3、在數據統計活動中學習統計的知識和方法

課時安排建議

本單元建議教學課時數:5課時。

評價建議

本單元知識技能的評價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能讀懂複式條形統計圖與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相應的統計圖。根據《標準》的要求,統計學習應注重學生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過程。因此,在評價中應特別注重這方面內容。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可以提供給學生一些沒有整理的數據,然後請學生自己進行整理,並選擇適當的統計圖描述這些數據;也可以直接呈現統計圖表,讓他們根據圖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地分析,作出預測和決策。統計圖表的繪製要求在方格紙上進行。教學案例研討教學內容複式條形統計圖(教材第58頁)

(一)教學過程片段

師:在體育課上你們做過投球遊戲嗎?根據你的經驗,投球時單手投得遠一些,還是雙手投得遠一些?

生1:我想雙手投得遠一些,因為兩隻手的力氣會大一些。

生2:我感覺應該是單手投得遠一些。

生3:我也認為單手投得更遠,我曾經試過。生4:我想可能與球的大小和質量有關。

師:究竟誰的想法更合理呢?讓我們先來看看第一活動小組同學投球的結果吧。(出示統計表)

師:從表格中能比較出結果嗎?生:可以,但是比較困難,應該畫成統計圖進行比較。

師:用條形統計圖怎樣表示呢?自己動手試試看。(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方格圖中嘗試完成統計圖)

(展示各小組製成的統計圖,其中第一組是將兩組數據分別製成了兩個統計圖;第二、三組都將兩組數據畫在了一起,其中第二組把兩種情形的條形摞在了一起,第三組把兩個條形並排挨着畫。)

師:評價一下,哪幅圖更便於比較兩種投球方式的投球距離?

生1:第二幅圖和第三幅圖把每個同學兩次投球的成績畫在一起,比較起來很清楚,第一幅圖是分開畫的,不好比較。

生2:我感覺第三幅圖更好一些,他們是把表示每個同學兩次投球成績的條形並列挨着畫的,更便於比較。

生3:我同意他的看法,但第三幅圖應該用兩種顏色分別表示兩種投球方式,並在旁邊標註一下,那樣看起來就更清楚了。

(各小組修改統計圖)師:從上面的統計圖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1:大多數的同學都是單手比雙手投得遠,而且相差得也比較大。

生2:4號同學雙手比單手投得遠一些,但是差得並不太多,看來大多數同學還是單手投球會投得更遠。

生3:6號同學兩種情形投的距離一樣遠,挺有意思的。

生4:這是他們小組的情況,我們班的情況不知道和他們一樣不一樣,最好我們也實際投一投,將數據收集起來再進行比較。

師:我們下午有體育活動課,我們實際做一下這個實驗,各小組要組織好,注意安全,做好記錄。請各小組考慮一下能否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統計圖表達呢?

教學設計:韓巍(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實驗國小)

(二)案例點評

在本案例中,教師創設了輕鬆活潑的學習氛圍,請學生猜一猜哪種投球方式投得遠一些,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教師注重學生的自主交流與探索,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嘗試獨立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經歷整理數據、描述數據的過程,並在相互的評議和交流當中,在不斷改進和完善各自的統計圖的過程中,逐步明確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完成統計圖後,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從統計圖中發現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驗證前面的猜測,從而進一步體驗到數據的作用。特別是有學生自己提出要做實驗試一試,這既激發了學生親自收集數據的興趣,又提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抽樣是否具有代表性?當然這個問題國小生不必討論。對於學生的親自做實驗的想法,教師給予了鼓勵,並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即比較三種情形的情況。由此可見,我們的數學教學需要為學生開一個“口”,這個“口”可能是數學的(抽樣的代表性),也可能是現實生活的。

(三)思考與討論

1、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讀統計圖的能力?對此你是否有設計?

2、你是怎樣組織“實踐活動”的?寫出成功案例的片段。

複式條形統計圖教學目標

1、通過投球遊戲,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2、能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據的作用。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教材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投球遊戲的情境,比較單手投球遠還是雙手投球遠。首先,教材鼓勵學生進行猜測,並闡述理由。學生根據經驗有的可能猜測單手遠,有的可能猜測雙手遠,也有的學生可能提出與球的大小和質量有關。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要想知道哪種情形遠,需要用數據説話,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教材出示了第一活動小組7名同學單手和雙手投球的數據,根據實際,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到操場上收集數據,或者課前收集自己投球的數據,課上進行彙總

在運用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討論用什麼統計圖來描述這組數據比較合適,使學生再次體會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思考能否在一幅條形統計圖中表示出兩組數據呢,從而引入複式條形統計圖。根據學生實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然後再和教材中提供的統計圖比較;也可以讓學生直接觀察教材中的統計圖,説一説這個統計圖是如何繪製出來的。

説一説

教師應鼓勵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據是藴含着信息的。特別地,學生可以就到底是單手投球遠還是雙手投球遠展開討論。從教材提供的數據中可以發現:大多數同學都是單手投球遠,只有4號同學雙手投球遠,6號同學兩種情形下投得一樣遠。

試一試

先讓學生把統計圖補充完成,再引導學生讀圖,説一説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

信息,並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實踐活動

可以利用體育課或體育活動時間,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讓學生認真做好記錄,並運用學過的統計圖對數據加以整理。然後把得到的結果與教材中提供的進行比較,並在全班進行交流。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目標

1、通過對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能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據的作用。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教材提供了甲、乙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數據,並分別用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讀圖,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獲取信息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髮現問題(3)的答案很難從圖上看出來,由此鼓勵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怎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放在一起,得到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上找到問題(3)的答案:12月份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説一説

鼓勵學生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回答問題,體會複式折線圖的特點。

(1)兩城市5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230毫米;

(2)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7月份、8月份;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從1月到8月呈現上升趨勢,其中1至4月上升平緩,自4月起快速上升,8月到9月急劇下降,之後呈現平緩下降趨勢一直到12月;乙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1至5月呈現快速上升趨勢,5月達到最高值,從5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續下降。

(4)從總體上看,甲、乙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甲城市只有一個“峯”,而乙城市有兩個“峯”。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關注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佈的不同。

試一試

先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然後説一説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問題。

(1)最高月平均氣温甲市出現在7月,乙市出現在1月。

(2)甲、乙兩市最高月平均氣温相差1℃。

(3)4月和10月,甲、乙兩市月平均氣温相同,有5個月乙市月平均氣温高於甲市,其餘5個月乙市月平均氣温低於甲市。

(4)甲市月平均氣温從1月到7月一直上升,到7月達到最高,從8月開始到12月一直在下降;乙地月平均氣温1月最高,然後從1月到8月一直下降,到8月達到最低,從9月開始到12月一直在上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地理知識,推斷甲市在北半球,乙市在南半球。

(5)從總體上看,甲、乙兩市的月平均氣温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甲市是先上升後下降,乙市是先下降後上升。

實踐活動

一般來説,學生每年都要測量身高,這為學習統計提供了很好的數據資源,因此測量身高的活動可以貫穿整個國小學習階段,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學生把每年測量身高的數據都保留下來,養成保存資料的習慣。本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運用學習的複式統計圖來描述數據,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

(1)教師可以在課前佈置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上課時首先指導學生將全班同學的身高進行彙總,完成統計表。教材提供了一個身高段的劃分,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選擇合適的身高段。

(2)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以及統計圖的特點,選擇用複式條形圖來描述數據。

(3)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彙總後的數據和統計圖發現信息,比較男女生身高分佈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別在哪個身高段的人數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別相差了多少(這實際上就是中學所學的“極差”)。教材還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身高位於全班身高的哪個位置,學生可以回答位於哪個身高段,也可以從圖中直觀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於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還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某學校六(1)班男生、女生身高分佈的照片,以直觀的形式表示了各身高段學生的人數。教師應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班和這個班身高的分佈進行比較,還可以分析從總體上看哪個班的身高高一些。如果學生感興趣的話,教師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學的身高情況拍成照片。

(5)使學生體會到數據統計的作用,學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應肯定。比如身高的範圍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設計哪些尺碼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數比例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不同尺碼衣服的數量的比例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7el1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