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內容】

教材第34~35頁例2、例3、例4及第36~37頁練習八的第1~9題。

【教學目標】

1.通過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指導,使學生掌握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並會進行名數的改寫。

2.使學生學會用名數的改寫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不同的單位進行計算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難點:掌握體積單位之間的互化。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口答:説一説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填一填。

1千米=(xx )米

1米=(xx )分米=(xx )釐米

1平方米=(xx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xx )平方釐米

二、新課講授

1.學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老師板書教材第34頁例2:一個稜長為1dm的正方體,它的體積是1dm3。

想一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3)老師出示稜長為1dm的正方體模型。

提問:它的體積用分米作單位是1dm3,如果用釐米作單位,這個正方體的稜長是多少釐米?(稜長是10cm)

(4)計算。

請學生想一想,根據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能不能算出這個正方體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學生先交流,再獨立完成,然後請學生説出計算方法和計算過程,學生可能會説:

①如果把正方體的稜長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塊1cm3的正方體。

②正方體的稜長是1dm,它的底面積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據底面積x高,也就是100x10=1000cm3,得出它的體積。

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V=a3

10x10x10=1000(cm3)

1dm3=1000cm3

(5)根據推導,請學生説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師板書)

(6)你們能夠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關係嗎?學生嘗試完成。

老師板書: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7)觀察板書內容。

想一想: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存在着怎樣的關係?通過觀察,學生髮現: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0。

2.體積單位,面積單位,長度單位的比較。

(1)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

(2)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一百。

(3)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一千。

3.學習體積單位名數的改寫。

(1)回憶:怎樣把高級單位的名數變換成低級單位的名數?(要乘進率)怎樣把低級單位的名數變換成高級單位的名數?(要除以進率)

(2)學習教材第35頁的'例3。

板書:3.8m3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cm3是多少立方分米?

請學生嘗試獨立解答,老師巡視。

指名讓學生説一説是怎樣做的。

板書:3.8m3=(3800)dm3 2400cm3=(2.4)dm3

(3)學習教材第35頁的例4。

學生理解題意,明確箱子上的尺寸是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請學生説出這個箱子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學生獨立思考,然後解答,指名板演。

V=abh=50x30x40=60000(cm3)=60(dm3)=0.06(m3)

4.鞏固:完成課本第35頁的“做一做”第1題。學生完成後,要求他們口述解答的過程。

3.5dm3=(3500)cm3 700dm3=(0.7)m3 0.25m3=(250000)cm3

三、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36~37頁練習八的第1~9題。

1.第1題此題是鞏固單位間進率的習題。練習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反饋時,讓學生説説思考的過程。

2.第2題這是一道實際應用的問題。包裝盒是否能夠裝得下玻璃器皿,關鍵要看包裝盒的高是多少,因為從已知條件中我們已經知道包裝盒的長、寬都比玻璃器皿的長、寬要長。只要包裝盒的高大於18cm,就能夠裝得下。練習時,讓學生獨立計算出包裝盒的高,提醒學生注意統一計量單位後,全班反饋。

3.第3~9題由學生獨立完成。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在這節課裏,你有哪些收穫呢?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學反思】

教學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教師先讓學生説出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再用稜長為1dm的正方體模型,讓學生説出它的體積,根據稜長1dm與1cm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1dm3=1000cm3,並用相同的方法讓學生推導出1m3=1000dm3,然後總結出: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0。最後,教師還要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進行比較,讓學生知道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的區別。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1——32頁練習七第5——10題。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的變換,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

三、學重點與難點:

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的變換,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談話: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誰能説一説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怎樣的?它與面積單位、長度單位有什麼不同?

2、這節課我們就繼續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鞏固練習。

1、填空。

(1)300釐米=( )分米,4.6米=( )分米,

3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4.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4.6立方米=( )立方分米。

(2)92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9.8升=( )立方分米=( )毫升,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2、做練習七的第5題。

(1)學生看圖算出兩堆木塊的體積。

(2)引導學生思考:每堆木塊的體積與它右邊的容器的容積有什麼關係?再來進行推算。

3、做練習七的第6題。

(1)學生獨立作業時,再三提醒學生認真審題。

(2)訂正時,請學生説一説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4、做練習七的第7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是引導學生注意每一個計算結果的單位寫得是否正確。

5、做練習七的第8題。

(1)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引導學生説説怎樣想的?

6、做練習七的第9題。

學生讀題後,先集體進行分析,在引導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7、做練習七的第10題。

學生讀題後,引導學生説説從裏面量的數據和從外面量的數據分別有什麼關係,然後再由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四)能力空間。

1、砌一道長24米,寬20米,高3米的磚牆,如果用每塊體積的18立方分米的磚來砌,一共要這樣的磚多少塊?

2、每瓶藥水50毫升,裝瓶,一共有藥水多少升?如果有4.5升藥水,一共可以裝多少瓶?

(五)全課。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你覺得那些地方值得我們引起注意?引導學生進行。

(六)作業。

1、課前思考:

(1)認真學習潘老師與孫老師的備課,與孫老師有同感,也想補充複名數改寫。

(2)第二,在完成教材上內容的同時,可結合《天天練》上的習題進行講評,因為教材上這課內容中單位換算的`習題不多,在《天天練》倒有不少相應的實際問題中有這方面的訓練。

(3)第三,在教學新授的同時,邊利用自習課時間複習前面的知識,發現不少學生教材上的內容也有遺忘。

2、補充題:

3時20分=( )分,2.41噸=( )噸( )幹克,3080克=( )千克( )克,5分40秒=( )秒。

3千克4克=( )千克,1840千克=( )噸( )千克,8.32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7.004 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學生對書上的練習掌握的不錯,作業的反饋情況也比較理想,就是對於補充的複名數與單名數之間的改寫掌握的還不夠。打算在自習課上再加強訓練。

3、課後反思:

今天的數學課是一節練習課,針對體積單位換算和體積、表面積計算進行了綜合練習,主要完成了教材上的練習。分析一下學生的練習情況:

(1)類似教材第32頁上第7題這種已知長方體的長、寬、高或正方體稜長求表面積和體積的題目,是最基本的,所以每位學生都能正確列出算式來計算表面積或體積,但計算過程中如果涉及到小數乘法錯誤就較多。

(2)教材第8、9、10題涉及到表面積、體積和容積的計算,大部分學生也能在理解題目意思的基礎上正確列出算式進行解答,但計算的正確率仍有待提高,還有少數學生不會分析題中要求解決的問題是計算表面積還是體積,以及如何根據題中的信息來正確列式。

(3)題目中如有些數據的單位名稱不一致,學生往往置之不理,把它們當成單位是一樣的來計算。

針對這些情況,在後面的單元複習課中要加強指導和相應的練習進行訓練。

由於前面補充了不少長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的習題,自認為教材上的習題對學生來説比較簡單,沒有想到獨立作業中,學生的正確率不高。

4、存在問題:

(1)部分學生將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有困難,個別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才能轉化,獨立思考根本不行。

(2)思考方法正確了,小數乘法計算不過關。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 篇三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讓學生根據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例11 讓學生通過計算,探索發現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材首先出示了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一個稜長標註為1分米,另一個稜長標註為10釐米。先讓學生依據圖中給出的數據判斷它們的體積是否相等,再讓學生分別算一算它們的體積。由此發現: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對於另一組相鄰體積單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進率,教材則放手讓學生根據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經驗自主進行推算。“練一練”讓學生初步嘗試應用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不同體積單位的換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過程,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

2.會應用對比的方法,記憶並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掌握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3.會正確應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的變換,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稜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稜長為10釐米的正方體掛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教師提問: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板書:米 分米 釐米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板書: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3)我們認識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板書: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問:你能猜出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引出課題: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評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展開教學,樸實、自然,有利於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 驗證猜測

1、教學例11。

(1) 掛圖出示一個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和一個稜長10釐米的正方體。

(2) 提問:這兩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否相等?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根據兩個正方體稜長的關係作出判斷,即:1分米=10釐米,兩個正方體的稜長相等,體積就相等。)

(3) 用圖中給出的數據分別計算它們的體積。

學生分別算一算,然後在班內交流:

稜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1立方分米)

稜長是10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板書:1000立方厘米)

(4) 根據它們的體積相等,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書:=)

(5) 誰來説一説,為什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問: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於多少立方分米嗎?

學生在小組裏討論。(板書: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內交流。如果有學生直接説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讓學生説説是怎樣得這個結論的?

引導學生把稜長1米的正方體和稜長10分米的正方體進行比較,並通過計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結:從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來看,每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評析:學生通過計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時,及時引導學生回顧得出這一結論的方法與過程,用類比、遷移的方法,放手讓學生根據探索中得到的經驗自主進行推算立方米與立方分米的進率,不僅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

三、鞏固深化

1、出示書第30頁的“練一練”。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小結: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把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要乘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把體積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要除以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

【評析:突出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體積單位名數的改寫雖然是新知,但是學生已有面積單位名數的改寫作基礎,獨立解答這類新知並不困難,因此這一層的教學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嘗試了幾題的基礎上概括出解題的一般方法。】

2、出示練習七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

班內交流:説説長度、面積和體積單位有什麼聯繫?

而它們的進率是不同的,你能説説它們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分別説多少呢?

3、出示練習七的`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指出:面積單位換算與體積單位換算的區別,它們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不同。

4、出示練習七的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結合前兩題説説怎樣把高級單位的數量換算成低級單位的數量,再結合後兩題説説怎樣把低級單位的數量換算成高級單位的數量。

5、出示練習七的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交流。

【評析: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新知識的補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識結構和發展能力的重要過程。教師通過列表、單位換算、對比練習等,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一步掌握體積單位的換算方法,同時溝通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聯繫和區別,加深對這些單位意義的理解。】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總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堂課,教師正確處理了“扶”與“放”的尺度,設計了讓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了數學知識,提高了數學能力。】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經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過程,理解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

能力目標

能夠採用對比的方法,記憶並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學生會應用“猜想-驗證”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

重點

體積單位的進率。

難點

體積單位的進率的化聚。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填空:

①長方體體積=();

②正方體體積=()。

③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師:你知道每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嗎?今天我們就學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合作探究

二、課程內容

1.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出示:1個稜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木塊。

圖中是一個稜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想一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提問:

①當正方體的稜長是1分米時,它的體積是多少?

②當正方體的稜長是10釐米時,它的體積是多少?

③而1分米是多少釐米?1立方分米等於多少立方厘米?

小組合作填表: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

小組彙報結論: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小結: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0。

(2)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加以比較:

先讓學生填後並比較這三類單位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3)學習體積單位名數的改寫。

思考:①怎樣把高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改寫成低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

②怎樣把低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改寫成高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

出示例題3: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寫成如下形式:

3.8立方米=(3800)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2.4)立方分米

⒊出示例4:看見你得到哪些信息?

⑴這個包裝箱的體積是多少?

V=50x30x40

=60000cm3

=60dm3

=0.06m3

⑵大家想一想,問題中沒有要求我們最終用什麼單位,你選擇哪一個?為什麼?

如果出現這樣答,你必須選擇那個答案?

答:這個牛奶包裝箱的體積是m3。

⑶你還有其他的途徑求出體積為0.06m3。先轉化單位,再計算。

拓展應用

一根長方體鋼材,長4.8米,橫截面是一個邊長5釐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鋼重7.8千克,這根鋼材重多少千克?

總結

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作業佈置

在具體的解決問題中,要根據題目的要求轉化體積單位,還要注意已知條件單位之間的統一。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並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2、理解並掌握體積高級單位與低級單位間的化和聚。

3、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準確地運用單位間的化聚法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難點]: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計量單位?它們相鄰之間的進率是多少?,現在我們交流一下。

2、學生交流:有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質量單位間的進率、。

3、思考回答:你覺得他的整理如何?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如何進行單位間的互化?

4、猜想今天我們學習的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可能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與立方厘米間的進率

1、指導學生分組進行探究,

①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②稜長10釐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與1000立方厘米,哪個大?為什麼?

2、提供:

①教師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一個標上稜長1分米,一個標上稜長10釐米,供學生觀察。

②讓學生可以觀察分析,從而為得出結論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學習結果,分組彙報:

因為1分米=10釐米,所以稜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也可以看作是稜長10釐米的正方體。1分米x1分米x1分米=1立方分米

10釐米x10釐米x10釐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讓學生在回顧一下思維的過程,再説説自己的理解。

a、一個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1x1x1=1立方分米,這個正方體的稜長也可以想成10釐米,體積10x10x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b、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每層有10x10=100(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10層有100x10=1000(個),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學生討論:一個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1x1x1=1立方分米,這個正方體的稜長也可以想成10釐米,體積10x10x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師演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每層有10x10=100(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10層有100x10=1000(個),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二)獨立探究立方米與立方分米之間的進率

1、教師提問:立方米與立方分米之間的進率也是1000,用什麼方法可以驗證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呢?

教學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學方法同上觀察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有什麼發現?(板書:每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

2、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3、交流各自的思維過程:

稜長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x10分米x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書)

4、小結: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5、比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它們有什麼不同之處?

三、解決實際問題,鞏固所學方法

1、教學例1: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厘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1)學生嘗試練習,在書上完成。

(2)交流方法: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要乘進率,小數點向右移動對應的位數;低級單位的數 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要除以進率,小數點要向左移動對應的位數。

2、完成47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作業時。提醒學生要認真審題。請學生説一説相鄰兩個面積單位的進率是多少。

四、全課總結

今天的學習中你有什麼收穫?學到了什麼?

五、佈置課堂作業

完成練習八2題。5題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內容: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經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過程,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2、在探索體積單位進率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

教學重點:

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歸納相鄰體積單位間換算的方法。

課前準備:

正方體 教法學法 實踐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談話: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2、引導學生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單位間的進率。

3、提問:(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米、分米、釐米,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3)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們學習的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可能是多少?

二、引入新課

到底你們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驗證一下。

猜想

1、認識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 出示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提問:體積是多少?

給一條稜塗色,提問:稜長多少釐米?(10釐米。)

提問:體積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師: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於多少立方厘米?學生口答後老師板書: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教師:如果把剛才的圖理解為稜長1米,即體積為1立方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請生説一説推導過程。

教師:能説一説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1000。)

(3)完成課本34頁表格,進一步區分長度、面積、體積單位及進率。

2、體積單位的互化。

(1) 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經常需要把體積單位進行轉化,現在來學習這個問題。

出示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師:看一看問題是從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換,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換?如何計算?並説出這樣計算的理由。

學生邊討論邊試算。然後歸納,老師:大化小,乘進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獨自完成,集體訂正,説明計算過程。

(3)説一説這兩道題有什麼不同?學生討論後歸納,老師小結。

高級單位低級單位,用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低級單位高級單位,用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三、鞏固提高

1、試解下面幾題

①2米3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教師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轉化?沒轉化的部分如何辦?

②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課本做一做

總結

今天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作業佈置 課本P36練習八:(寫出轉化過程)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級單位低級單位,用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低級單位高級單位,用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e1jg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