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基層科技創新工作調研報告

基層科技創新工作調研報告

基層科技創新工作調研報告

基層科技創新工作調研報告

黨的XX大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講話精神,將實施強科技行動擺在“四強”行動的首要位置,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項,亟待關注解決。

一、存在問題

一是科技創新意識亟待加強。全社會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深入,對科技創新引領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重大意義缺乏前瞻性、戰略性考量,對加強產業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不夠。有的企業過分關注眼前利益,怕擔風險,不敢創新,有的企業認為能力有限,加之三年疫情影響,不願創新,有的企業知識產權意識淡薄,依靠科技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動性不強,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擁有量較低。

二是科技體制機制還不完善。科技政策體系還不夠健全,在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和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上力度還不夠,科技創新建設運行投入主要依靠依託單位,資金來源單一,用於基礎研究的政府引導性資金不足、項目不多。技術市場還不夠活躍,科研激勵機制需要進一步豐富。就X縣而言,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X萬元,比重達到X%,財政科技經費支出X萬元,比重達到X%。

三是技術創新體系還不健全。大部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較少,示範引領功能發揮不夠科技、經濟“兩張皮”現象非常突出。圍繞產業鏈佈局建設高層次研發平台還不足,創新鏈同產業鏈融合還不夠,企業產學研協同創新不緊密,資金使用持續性不強,技術沉澱時間不足,已建平台在產品、企業、產業的服務能力上依舊薄弱,創新平台技術擴散能力不強,推進產學研合作和加速成果轉化作用不明顯,依託企業組建的創新平台開放程度不高,對行業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弱。

四是創新能力發展不夠平衡。財政用於科技創新的投入不足,許多中小企業研發投入較低,科技創新能力較弱,高新技術企業體量不足。研究資源和研究空間有限,共享省內外科技資源難度大、成本高,吸引科技資源的能力不足,對引領新時期科技創新發展需求的支撐不夠。就X縣而言,全縣企業總量少,拓展受限,量的增長與質的提升空間有限,高新技術企業僅有X家,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X家,創新主體規模偏小。

五是科技人才基礎有待加強。一些縣市沒有大院大所,大學和高職院校也屈指可數,人才數量缺乏、底子薄弱。現有科技人員中,高層次人才和優秀科技人才缺乏,高學歷、高職稱人員所佔比例偏小,尤其是缺乏高精尖製造業、信息產業和新材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在“築巢引鳳”人才引進上的力度還不是很強,引進和留住人才上還較為困難。

二、對策建議

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科技型企業引育力度,完善中小企業孵化體系和創新服務體系,推動中小企業向科技型轉型發展,培育一批掌握行業“專精特新”技術的“隱形冠軍”和壯大一批科技小巨人。引導中小微企業加強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及大型科學儀器設施有效對接。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加強前沿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科技攻關,並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重點依託規上企業,建立創新型領軍企業遴選機制,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為創新型領軍企業,推動優質高新技術企業掛牌上市。

二是建設高層次創新平台體系。重點建設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應用研發平台。支持各類實驗室在投入主體、管理運行、用人機制等方面探索創新,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用能、資金等給予重點保障。聚焦優勢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等共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支持頭部或領軍企業整合高校、科研機構和上下游企業創新資源,引領打造具有更強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羣。加快形成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高度集聚的標誌性區域。

三是構築科技創新人才高地。緊扣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建立靶向引才、專家薦才、柔性引才機制,圍繞高端緊缺人才目錄,吸引聚集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傑出創新青年和創新團隊。培養引進具備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人才。大力培養校企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知識產權、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同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引導科技創新。加大財政對人才的普惠性支持力度,健全人才綜合服務保障體系,打造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態閉環。

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支持建立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試平台。建立科技成果庫和企業技術需求庫,大力培育新型服務模式和服務業態,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打造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供需對接、成果融資等科技成果市場化流動平台,統籌各類科技服務資源,推動技術要素市場化流動。發揮區域科技資源和產業資源優勢,重點推動智能製造、電子信息、醫藥健康、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創新成果轉化,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可示範推廣的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鼓勵域內高等學校、科研機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組織最新科技成果常態化路演推介會、對接會,推動科技成果在企業轉移轉化和產業化。

五是努力營造一流創新環境。建立部門協同、市區縣聯動的統籌協調機制,發揮企業、高校、協會學會等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作用,形成多元參與、協同高效的科技管理新格局。推動科技金融融合,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創業投資、保險等機構合作開發複合型科技金融產品。支持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實現改制、掛牌、上市融資。推動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提升,全力建設知識產權強省先行市。推動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形成科學規範、激勵有效、懲處有力的科研誠信制度規則。完善盡職免責的容錯機制,依紀依規依法研究制定容錯糾錯清單。深化科技監督與評價制度改革,加強對科研活動的全流程監管,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導向,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評價制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yjmq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