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教案【新版多篇】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教案【新版多篇】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教案【新版多篇】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2、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閲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説、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藉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卡片、錄音機、《燭之武退秦師》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為民排憂,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於《左傳》。

(先讓學生看文章後面關於《左傳》的介紹)教師補充: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這是朱彝尊《經文考》中對《左傳》的高度評價。這裏的“左氏”,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寫到:“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東漢的班固也持此觀點,但由於文獻不足,《左傳》的作者迄今尚無定論。

但這絲毫無損《左傳》的光輝,它是繼《春秋》之後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記敍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忠於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後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鬥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後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歎,為後世敍事散文樹立了典範。

(三)放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正音)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生字:函、氾、佚、縋、闕。

②多音字:朝(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逢(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敍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麼事?

思考:(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明確: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隻身前往秦國,説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

資料顯示:秦晉圍鄭形勢圖

(四)簡介秦晉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當時,晉軍駐紮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紮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燭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鬥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鬥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隻身赴秦,説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係十分複雜,瞭解與次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資料顯示: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裏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並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後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採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後,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後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係從此出現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後,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於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於重耳之後,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的餘波。

放錄音,學生再次整體感知課文。放錄音後,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五)佈置作業

1、反覆閲讀課文。

2、藉助註釋、工具書疏通文章。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

提問:《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

回答:編年體史書。

提問:《左傳》記敍的史實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這部史書對後世史學和後世文學都有極大影響。

提問:請同學們翻譯下列句子,並簡述與其相關的史實。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學生稍作思考,然後一一作答)

回答:(1)“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應譯為: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以其無禮於晉”則指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且貳於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城濮之戰,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盟之事。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應譯為: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防禦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擁立夷吾為晉惠公之事,“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則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後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應譯為: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這句話則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幫助重耳成為晉國國君之事。

(二)指導朗讀,理清思路,簡析文意。

1、檢查朗讀情況,採用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2、教師作朗讀常規指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指反覆誦讀,文意會愈加清晰,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學們要勤於讀,認真讀,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讀。那麼,如何才能讀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關於停頓。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後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於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朗讀中的停頓一般有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標點符號所表示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屬於語法停頓,標點符號的停頓長短為“、”〈“,”〈“;”〈“:”〈“。”,“?”“!”〈“……”,這個長短的確定也不是絕對的,應根據語言環境和表達的需要適當掌握和處理。段落內部、句羣之間的停頓要長些,段落之間的聽多又要稍長些。朗讀駢體文或詩歌,要注意節奏停頓,節奏停頓連而不斷,與“、”停頓稍有區別。另有邏輯停頓,在沒有標點符號處,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也應作停頓(這些將在具體的語段中提示)。

關於語速。議論文和説明文以中速為宜,其他文體(如記敍類、抒情類)則依據情節的進展和感情表達的需要來安排。如內容是激動、歡快、緊張,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邁奔放時,語速要相對快一些;如內容是痛苦、悲傷、低沉、抒情的時候,語速要相對慢一些。

關於重音。朗讀時,句子中的某些詞語需要重讀,比如句子中作謂語的動詞要重讀。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中重讀的詞語為“軍”;表示性狀和程度的狀語常常也要重讀,如“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太后盛氣而揖之”中重讀的詞語應為“面”“盛氣”;表示性狀強調的定語要重讀,如“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中重讀的詞語應為“億丈”“不測”;表示結果或過程的補語要重讀,如“卻匈奴七百餘里”“非抗於九國之師”,其中“七百餘里”“九國之師”應重讀;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常常需要重讀,如“當此之時……”“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讀。除以上五種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強調的詞語常常也需要重讀,這是因不同的語境而定的,故放在具體篇目中指導。

關於語氣、語調。古漢語中的語氣同現代漢語一樣,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歎語氣,應讀出句子的特有語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疑問語氣讀升調,感歎語氣讀降調。

(這些內容同樣用於其他篇目的朗讀指導,故後面將不在贅述)

3、放錄音(提醒學生要認真聽)

4、齊讀(速度較現代文要慢,句讀要清)

5、指導學生誦讀、理解

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後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晉”“秦”之後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紮”講。

(領讀,齊讀)

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嘗試背誦)

第二自然段:

(讓一位誦讀基礎好的同學先讀一遍)

誦讀指導:

“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歎,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領讀,齊讀)

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説秦師的重任。

(齊讀)

第三自然段:

(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誦讀指導: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燭之武“夜縋而出”,隻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説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採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後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盟的虛偽性。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後更為成功的説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着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領讀,齊讀三段)

提問,在此段中,燭之武是如何説服秦伯退兵的?(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説秦君,説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再齊讀一遍)

第四自然段:

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後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後要略作停頓。

(齊讀,然後指名學生讀)

提問:本文是如何結尾的?

明確:以晉文公再風雲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齊讀課文)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鄭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燭之武夜縋而出秦軍乃還

(義勇)智説秦君

轉危為安晉亦去之

小結: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説秦君,秦穆公心悦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忠於轉危為安。全文處處注意伏筆照應,故事情節波瀾起伏,繁簡得當,有始有終,層次井然,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於字裏行間。

(結合板書,嘗試背誦)

(三)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第二、三題。

第三課時:

(一)檢查複習。

①提問: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學生思考、討論)

回答: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着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

②集體背誦全文。

(二)引導學生質疑,詞語解難。

(給學生5分鐘時間,將難理解的語句畫出,並提出來)

學生提問:“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中的“於”應如何理解?

明確:“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中的“於”是介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對於”。“於晉”,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結構後置,按現代漢語的語序應是:以其於晉無禮。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且貳於楚也”句中的“貳”指從屬二主,“於”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譯成現代漢語是: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又例:“佚之狐言於鄭伯曰”中的“於”根據語境,只能譯成“對”。翻譯成現代漢語是:佚之狐對鄭伯説,可見語境不同,詞義會發生變化。

學生提問:“晉軍函陵,秦君汜南”中的“軍”在句中該如何理解?

明確:“晉軍函陵,秦君汜南”中的“軍”原為名詞,由於它後面帶了賓語“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為動詞,當作“駐紮”講,應譯為: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汜南。這種活用現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見,課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國以鄙遠”中的“鄙”“遠”。“鄙”原為名詞,當“邊邑”講,但在句中根據語境應活用為動詞,當“把……當作”講。而“遠”原為形容詞,但在句中指“鄭國”,所以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應是: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邊境。

再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東”“封”均為詞類活用。“東”原為方位名詞,在句中譯為“向東”,名詞作了狀語。“封”原為名詞“疆界”,在句中活用為動詞,當“把……當作”講。翻譯成現代漢語應是:它已經向東,把鄭國當作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

詞類活用現象在文言文中常見。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例句出處類型釋義

1、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戰》名詞作動詞名詞“事”用作動詞:服侍

2、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詞作狀語名詞“箕畚”用作動詞“運”的狀語,表説用的工具

3、今吾嗣為之十二年《捕蛇者説》動詞作狀語動詞“嗣”用作動詞“為”的狀語,表動作行為的狀態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形容詞作動詞形容詞“善”帶賓語“口技”,在此作用動詞:擅長

5、醉醇醲而飫肥鮮《賣柑者言》形容詞用作名詞形容詞“肥、鮮”均充當“飫”的賓語,用作名詞:肥肉、鮮魚

以上是幾種常見的詞類活用纖現象,同學們要在多次的翻譯實踐中,摸索其規律。

提問:“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句中的“而”應如何理解?“是”當什麼講?

明確:“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句中“而”,根據具體語境應譯為“才”。“是”在古代漢語中為指示代詞當作“這”講,因是個判斷句,所以譯為“這是我的過錯”。

(三)歸納“若、説、辭、鄙、微、之”等詞語的義項。(先檢查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第三題的情況,然後進行歸納)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若。

例句、出處、釋義。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刻舟求劍》,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記·陳涉世家》,比得上。

若宗師之文,則懲時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顧炎武:《文章繁簡》,錶轉折“至於”。

若潛師而來,國可得也。《左傳·殽之戰》,表假設。

2、説。

例句、出處、釋義。

是説也,人常疑之蘇軾:《石鐘山記》,説法。

説備使撫表眾《資治通鑑·赤壁之戰》,勸説。

請説之《墨子·公輸》,陳述。

公輸盤不説(同“悦”)《墨子·公輸》,高興。

3、辭。

例句、出處、釋義。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婉言。

近者奉辭伐罪《資治通鑑·赤壁之戰》,命令。

皆好辭而賦見稱《史記·屈原列傳》,文學(詞、賦)。

動以朝廷為辭《資治通鑑·赤壁之戰》,藉口(由“言詞”引申為“託詞”)。

今者出,未辭也《史記·鴻門宴》,告別。

如姬之慾為公子死,無所辭《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推辭。

4、鄙。

例句、出處、釋義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為學》,邊遠的地方。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邊境。

在外監使牧守亦皆貪鄙成風。洪邁:《方臘起義》,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淺薄。

5、微。

例句出處釋義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史記·屈原列傳》含蓄不露,微妙

嶺嶠微草,凌冬不雕《夢溪筆談》微小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微頷之《賣油翁》稍微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戰國策·觸龍説趙太后》不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史記·荊軻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

例句出處釋義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史記·項羽本記》他

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韓愈:《馬説》它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説》自己

荊之地,方五千裏《墨子·公輸》的

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用在主謂結構中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句出處釋義

慎之!徐珂:《馮婉貞》僅補充音節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頃之,煙炎張天《資治通鑑·赤壁之站》助詞,用在時間副詞之後

諸將請所之《資治通鑑·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從以上對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實地掌握和理解課文中經常出現的文言詞語,非常重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同學們一定要重視對文言詞語的積累。

(四)佈置作業。

1、鞏固背誦課文的成果。

2、藉助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

板書設計:

鄭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燭之武夜縋而出秦軍乃還

(義勇)智説秦君

轉危為安晉亦去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二

一、導入

孫子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看來“三寸不爛之舌”在亂世中發揮着極大的作用。今天就讓我們重新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感受這千古不朽的語言的魅力。

二、感知課文,快速歸納文章結構。

(一)閲讀訓練

1、本文選自《 》。它是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細

的 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 所作,與《 》《 》合稱為“春秋三傳”。

在這個步驟插入講解: 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敍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②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敍的歷史,如《戰國策》。

④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敍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二)文章結構

2、本文故事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是:

① ;② ;③ ;④

3、説退秦師的理由:

① ;② ;③ ;

三、考點解析

文言文閲讀在高職考試中分值有15分,5個小題,而且考點也是基本固定,在選文上基本以人物傳記類為主。在選項的設置上,很多的選項都來自我們學過的課文,體現了語段出自課外,考點來自課內的特點,所以我們在複習時,要立足課內,延伸課外。

四、鞏固訓練

(一) 詞類活用

⒈下列句子不同類的一項是( )

①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駐軍,駐紮)②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③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④與鄭人盟(訂了盟約;建立同盟)⑤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在東邊;在西邊)⑥臣之壯也(壯年)⑦唯君圖之(計劃,考慮)

⑧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⑨君亦無所害(害處)

A. B. C. D.

倒裝句

⒈下列句式不同類的一項是( )

A.以其無禮於晉(於晉無禮──介賓短語後置)

B.且貳於楚也(於楚從屬── 同上)

C.佚之狐言於鄭伯(於鄭伯言── 同上)

D.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三)通假字

⒈對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且貳於楚也

B.共其乏困

C.秦伯説,與鄭人盟

D.失其所與,不知

(四)閲讀訓練

⒈對下列句中劃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晉軍函陵(軍:軍隊) B貳於楚也(貳:從屬二主)

C是寡人之過也(是:這) D亡鄭以陪鄰(陪:增加)

⒊下列“其”字意義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D )

A君知其難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還也

4、下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

B秦伯説,與鄭人盟:秦伯很高興,與鄭國簽訂了盟約

C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況且您曾經接受晉國的恩惠

D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您能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五,課外訓練

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萬乘下之,尊之於廷,示天下與小人羣也。”武安君從齊來,而燕王不館①也。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於郊,顯臣於廷。今臣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於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戰國策·燕一》)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天下不信人 信: B.傷臣於王者 傷:

C. 燕王不館 館:安排住宿 D. 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 惡: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王以萬乘下之 ②以其無禮於晉

B.①臣東周之鄙人 ②臣之壯

C.①傷臣於王者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D.①今臣為足下使 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3、翻譯下列句子:

(1)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於郊,顯臣於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於王者。

附錄:《燭之武退秦師》譯文

晉文公、秦穆公出兵圍攻鄭國,因它對晉國無禮,而且在與晉國交好的同時,又私下對晉國的敵人楚國表示友好。晉軍駐在函陵,秦軍駐在汜南。

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説:“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國的國君,秦國的軍隊必定撤退。”鄭文公聽從了他的話。燭之武辭謝説:“我在壯年的時候,還比不上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啊!”鄭文公説:“我不能早早用你,今日情急而求你,這是我的罪過啊。然而,鄭國滅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他。

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牆。他見到秦穆公説:“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如果滅亡了鄭國而有利於您,怎麼敢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跨越晉國,把秦國的邊界置於遠方,您也知道這有多大困難。怎麼可以用滅亡鄭國來擴大鄰國的疆土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饒恕了鄭國,並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那麼秦國使節來往時,我們就可以供給他所缺的東西,您並沒有損失什麼。況且您曾被晉君賜予過了,他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可是,晉王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築城來防備您,這是您所知道的吧。晉國,哪裏有滿足的時候呢?它既然能把鄭國當成自己東邊的國境,那就會肆意擴大他西邊的國境。【】如果不損害秦國,又將從何而去取呢?損害秦國來壯大晉國,就請您認真想想吧。”

秦穆公很高興,便與鄭國訂立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揚孫守衞那裏,自己就回去了。晉國大夫子犯請晉文公追擊秦軍,晉文公説:“不行。沒有那人的力量,我今天也到不了這一地位。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後傷害他,這是不仁義;失去了自己所結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亂去改變已有的協調,這並不是威風。我還是回去吧。”於是,也離開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梳理基礎知識,掌握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文言現象。

2、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識記文中的文言現象。

2、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參考

語文教學參考書 鼎尖教案

授課方法

點撥法,鞏固法

教學輔助手段

多 媒 體

專用教室

教學過程設計

二次備課

二、教學過程:

閲讀下文,完成7~11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7、下列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越國以鄙遠 越國:國名 B. 若不闕秦 闕:虧損,削弱

C. 唯君圖之 圖:考慮,謀劃 D. 不知 知:同“智”

8、對燭之武勸説秦伯退兵,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

①晉國貪得無厭,時時圖謀擴張領土。

②晉國經常背信棄義,不足依賴,秦不應與之共事。

③晉楚兩國有相互勾結以排擠秦國之勢。

④秦晉滅鄭,有利於晉,不利於秦。

⑤鄭國朝秦暮楚必將亡國,只有跟隨秦國,鄭國才有出路。

⑥秦鄭交好,有利於秦,不利於晉。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⑥

9、燭之武的話中表現外交辭令中婉曲表達方式的是( )

A.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C.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D.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三、課堂小結

10、燭之武勸説秦伯退師的理由,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 秦軍欲越過晉國並看不起遠方的鄭國,這實際上是很困難的事。

B. 相鄰的晉國實力雄厚了,實際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鄭國對秦也是會有好處的。

C. 秦對晉侯有過恩賜,但晉侯回國後就違背承諾,並迅速築牆防守。

D. 如讓晉佔領了鄭,那麼他們還要擴張勢力,勢必危及秦的安全,這種損秦肥晉的做法,實不足取

11、見導學案

【翻譯略】

【解析】

7、A解析:越過晉國。

8、C

9、B解析:其中的“敢”是個謙詞,“執事”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稱。

10、A解析:文中沒有“看不起”的意思。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學習本單元時,要注意實詞的積累,注意多義詞的辨析,尤其要重視對課文的熟讀背誦。

學習本文,要在着重瞭解燭之武説退秦師的理由的同時,注意欣賞包括本文在內的《左傳》的文學價值。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詞語、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燭之武説辭的內容及邏輯思維方式。

佈置預習:

1、回憶國中學過的《曹劌論戰》並結合書下注釋、課後介紹瞭解《左傳》。

2、瞭解本課歷史背景。

閲讀《讀本》中《重耳之亡》。

瞭解“城濮之戰”。

3、通讀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瞭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4、分析燭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説退秦師的?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為民排憂,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教師範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説(yuè) 逢(páng)孫

然後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三、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慾望,於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四、課文分析

1、導入 檢查預習,由《曹劌論戰》引入對《左傳》的介紹,再引出本課。

2、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説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説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i.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説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説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iii.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iv.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v.從歷史説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餘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撒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説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師後,晉文公表現如何?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後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並沒有感情衝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後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説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為重點。因為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

3、總結

⑴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後,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係和矛盾瞭如指掌,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着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説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⑵《左傳》以敍事為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於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五、有關知識總結

(1)、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錶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後第三題。

(2)、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

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

疆界。)

(3)、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説 (説,通“悦”)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於晉 介詞結構後置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介詞結構後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6)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説》)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複。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准許。 (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築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鑑》:“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説”“辭”見課後第三題。

六、佈置作業

(1) 背誦全文

(2) 課外閲讀《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z44v3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