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關於全市基層治理工作進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全市基層治理工作進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全市基層治理工作進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全市基層治理工作進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創新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共同締造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實踐。我市高度重視運用共同締造理念和方法推進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圍繞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及時明確了推進鄉鎮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村(社區)治理組織體系、健全羣眾參與基層治理機制、創新四化同步發展示範區建設機制等四個方面的19項試點任務。當前,部分試點項目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現狀及成效

(一)構建橫向到邊的組織體系。在農村地區,培育形成“骨幹黨員、衞生員、技術員+河湖長、路長、警長”的“三員三長”組織細胞,推動實現關鍵崗位、關鍵節點都有黨員帶頭、羣眾參與。推進組建共同締造理事會和監事會,因地制宜成立鄉村振興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矛盾調解會、道德評議會、鄉賢參事會等,培育集體經濟組織,組建志願服務隊伍,動員農民羣眾“入會入隊入社”,自己選會長、立村規、定民約,評好人、做好事,剎歪風、破陋習,其中“整治人情歪風,樹立文明新風”案例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在城市社區,培育形成“骨幹黨員、網格員、衞生員+片長、警長、樓棟長”的“三員三長”組織細胞,讓羣眾心聲通過網格得以反映、矛盾糾紛通過網格得以化解、安全隱患通過網格得以消除。健全社會組織服務體系,成立小區共同締造理事會(自管會)、小區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組建文體活動、文明創建、平安守護、鄰里守望、應急突擊等志願服務團隊,完善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制度。推行街(巷)長制,建立“街長(市領導)+副街長(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和市民)+巷長(市民)”的組織模式,由31名市領導擔任街長,30名市直單位主要負責人擔任副街長,包聯城區29條主次幹道,發動組織2000餘名市民擔任巷長、樓棟長,通過議事協商解決一批城市治理重難點問題。

(二)設立紅色業委會大黨委。圍繞實施“紅色物業”暖心工程,在市級層面設立紅色業委會大黨委。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擔任大黨委書記,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住房保障服務中心等單位負責人擔任大黨委副書記,其他相關單位負責人擔任大黨委委員,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強力推動物業企業、業委會及其黨組織的組建,推動物業行業進行專項整治,推動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三方聯動”議事協商,整體提升城市小區物業治理能力。

(三)實施“雙指數”管理。推廣黨支部“堡壘指數”和黨員“先鋒指數”管理模式,配套開發掌上APP,對黨支部和黨員實施動態積分、評星定級。以“雙指數”為抓手,激勵自管黨員當“主人”,做到村級重大事項黨員先知曉、重大決策黨員先討論、重大活動黨員先參與;發動住地黨員當“家人”,包樓棟、包單元、包住户,擔任小區(網格)黨小組成員、樓棟黨小組組長(樓棟長);引導下沉黨員當“親人”,領辦實事項目、指導議事協商、參與幫辦代辦。

(四)推行“四辦”工作機制。着眼於解決羣眾的“急難愁盼”,優化服務供給。在農村,探索“灣組黨組織領辦、村黨組織議辦、鄉鎮黨委協辦、工作專班督辦”機制。在城區,探索“小區黨支部領辦、社區‘大黨委’議辦、市直單位協辦、工作專班督辦”機制。有效推動了一批現實問題得到就地解決,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街道)。2022年解決各類問題和微訴求1.34萬個。

(五)設立黨內關愛資金。出台我市黨內關愛資金管理辦法,高規格舉辦黨內關愛資金啟動儀式,籌集資金815萬元,關愛幫扶因重大疾病、重大災害和重大意外事故等原因導致家庭生活困難的黨員。該政策出台以來已資助563名困難黨員,實現了以黨內關愛凝聚黨員力量、以黨員力量匯聚基層治理力量。

二、經驗做法

(一)探索完善羣眾協商議事載體。充分發揮羣眾的主體作用,堅持“四議兩公開”制度,創新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支持打造“圓桌對話會”“灣組會”“屋場夜話”等羣眾協商議事載體,發動羣眾決策共謀、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彭場鎮大嶺村先後召開18次板凳會、懇談會,爭取到在外企業家、個體工商户捐資260多萬元支持鄉村建設,併成立產業發展基金,幫助當地“大嶺造”土特產走俏市場,還打造了“牛鼻島”研學基地和“大拇指”志願服務品牌,使水美大嶺煥然一新。長埫口鎮四合村先後召開34次“板凳會”,推動黨員羣眾變“無職”為“有職”、變“無責”為“有責”,使得過去無人理會的雜事現在被主動要求管、爭着管。

(二)探索建立共同締造積分管理辦法。市一級出台共同締造積分管理辦法,指導各試點村(社區)因地制宜地將羣眾參與共同締造行為納入積分管理,讓羣眾能用所得積分換取愛心超市的優惠服務和集體經濟的超額積累分紅,從而最大程度地把羣眾匯聚到公共事務中。幹河街道滿庭春社區推出“公益聯盟共享超市”,吸收50多家社區愛心商户以成本價提供物資,供社區志願者用積分兑換,這一做法將社區、居民、商户有效聯結在一起,調動了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

(三)探索建立聯合黨委機制。我市共有行政村617個,呈現數量多、小村多、空村多、選人難等“三多一難”特點。我市按照“重區域、輕區劃”的理念,探索建立農村片區聯合黨委,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單一組織壁壘,組建“片區聯合黨委+基層黨組織+包聯單位黨組織+合作社黨組織+N個社會組織黨組織”的黨建聯盟,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推動區域協同發展、聯動共治。比如,張溝、郭河、西流河等鎮黃鱔養殖產業較發達,為此組建了黃鱔產業片區黨委,推動了黃鱔養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市還在謀劃成立產業發展五大區域片區黨委、流域綜合治理黨委,以整合各方資源,提升統籌發展能力。

(四)探索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機制。堅持將實現共同富裕作為人民羣眾共享共同締造成果的重要內容,以市場觀念去發展村集體經濟,牽牢市場主體牛鼻子,建立聯農帶農機制,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引導村民用土地、房屋、技術等入股,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共享集體經濟“紅利”。例如長埫口鎮四合村探索“瓜瓜椒”種植模式,建立蔬菜大棚100個,實現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帶動140多户羣眾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實現了村集體和農户的雙增收。今年,我市將重點以發展“庭院經濟”為抓手,推行分散生產、聯合經營、規模發展、利益均沾模式,力爭實現户均增收1萬元以上。

(五)探索建立鄉村共同富裕利益聯結機制。着力推動村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户形成緊密利益聯結,探索實現先富帶後富而後共同富裕,以利益共同體構建命運共同體。將探索重點放在土地流轉、利益聯結方面。當前,全市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户有7.6萬户,流轉土地55.2萬畝,64%的特色產業基地、59%的農户在產業鏈中受益。目前,我市正積極探索建立盤活利用農用地、宅基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閒置農房“三地一房”機制,旨在進一步利用農村土地資源,讓更多農民羣眾從中受益。

三、對策建議

(一)加快推進鄉鎮管理體制改革。目前我市鄉鎮一級普遍存在權責不對等、小馬拉大車等突出問題,直接影響到基層治理成效。建議省級層面加快推進鄉鎮管理體制改革,穩步實施“擴權強鎮”相關政策,因地制宜推進鄉鎮賦權事項差異化;探索在鄉鎮設立綜合行政執法機構,行使與羣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執法權。

(二)加快推進合村並組,提升資源利用率。當前,行政村空心化、村級公共服務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亟待解決。建議省級層面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支持和指導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優化村級建制設置工作,穩妥推進合村並組,提升資源利用率。

(三)提高村幹部待遇,暢通村幹部成長路徑。針對村“兩委”幹部存在待遇低、保障不充分等問題,建議進一步暢通村(社區)幹部成長路徑。加大從村(社區)幹部中招錄公務員、選拔其進入鄉鎮領導班子的力度。結合鄉鎮管理體制改革,由省級層面出台相關政策,選拔一批優秀村(社區)幹部進入鄉鎮事業單位。建議優化村幹部養老保險補貼制度,從省級層面破題,探索將村副職幹部納入養老保險補貼範圍,並適當提高補貼標準。

(四)大力培育參與基層治理的社會組織。針對村(社區)社會組織總量不夠、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服務能力難以滿足羣眾的多元化需求等問題,建議在省級層面加大對社會組織的培育扶持力度並積極推動公益項目的策劃實施。重點培育共同締造理事會等參與基層治理的社會組織,持續加大對工青婦公益性項目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力度。

(五)加大對農民合作社培育扶持力度。目前,我市部分村集體經濟基礎仍然薄弱,農業產業特色不突出,產業形式單一。建議省級層面加大對農民合作社的培育扶持力度,重點在示範社創建、農產品品牌創建、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為實現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構建鄉村共同富裕利益聯結機制打牢基礎。

(六)加大對數字鄉村建設的扶持力度。當前,我市正積極探索以“城市大腦”為核心,推進數據平台“一網通用”、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大力開展智慧社區、數字鄉村、智慧養老等建設,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智能化、科學化水平。建議省級層面加大對數字鄉村建設的扶持力度,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智慧農業發展、鄉村治理數字化應用場景等方面給予精準指導和政策傾斜,以數字化技術賦能鄉村振興,進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d8d4z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