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目錄(熱門15篇)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目錄(熱門15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5篇《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目錄》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目錄》相關的範文。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目錄(熱門15篇)

篇一:教育教學語文論文

1中職語文教學要發揮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對此,教育主管部門也有着清醒的認識。

2009年教育部頒佈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新大綱”)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

從新大綱的要求中不難看出語文在中職教育中所承擔的重要使命。

基於這一要求,語文教學必須發揮相應的作用,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做出應有的貢獻。

2中職語文的教學策略

2.1設置良好的教學情境

語文教學依託的是我國豐富燦爛的文學資源,而中國文學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其所表達的感情總是依託於具體的情境。

傳統文學作品中有各式各樣的情感表達,有斜陽晚樹也有小橋流水,有撫今追昔也有壯志未酬,有人生苦短也有悲歡離合,有憂國憂民也有對酒當歌。

然而,這些情感和情境與今天我們的生活有着一定距離,對於文學基礎相對較差的中職生而言,理解難度更是不言而喻。

所以,語文教師如果想讓學生理解這些內容,就必須還原和設置相應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接受,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促進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3]。

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耳熟能詳的詩來説,本首詩只有4句,其表面意思理解起來並不困難,但對其背後隱藏的內涵和意義,卻需要通過還原當時的情境才能讓學生理解。

教師在講解之前,可以先介紹作者李白和詩的主角孟浩然的情況,讓學生知道:古代交通不便,離別之後就很難再相見了,於是,寫詩送別成了一種習俗。

然而,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別。

從《李太白集》裏可以看出,李白最崇拜和喜歡的詩人就是孟浩然———李白在《贈孟浩然》中曾經寫過“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

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小12歲,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兩人的友誼,他們詩才出眾、互相仰慕、相見恨晚。

在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李白與孟浩然經歷了一場長時間的同遊,把孟浩然既當作老師又當作朋友,感情甚篤,所以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麼依依不捨。

因此,詩的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充滿了與偶像依依惜別的味道,顯得頗為傷感。

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則別有深意,因為揚州在當時是京杭大運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也是當時中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

對於揚州的繁華,李白一直非常向往,卻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前去,所以李白的“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依依惜別之外又多了一分羨慕和無奈。

繼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位於山頂的黃鶴樓是當時最高的樓之一,登高遠眺整個長江漫漫無際,接地連天,十分壯闊。

李白站在黃鶴樓上,眼看着帆船一點點消失在遠方,可想而知他注視的時間有多長。

讓學生用感情去誦讀,引導學生想象、領會詩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懷,體驗古人深情厚誼帶來的感動和温暖。

從審美角度來看,後兩句詩又充滿了一種無法言説的空闊感,用唐詩研究專家康震的話來説就是,讀這樣的詩歌,能讓你感到整個人生的境界都是開闊的。

2.2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在目前的語境下,多元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對促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義。

但是,多元文化所導致的另一個結果是強勢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入侵,使得學生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降低。

作為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化,中國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價值。

那麼如何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價值,並對其產生認同感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指出外來文化和流行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例如目前十分流行的日韓劇所依託的日韓文化,其根源則是中國的儒家文化。

如果我們由此入手,就不難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4]。

其次,引用實例説明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例如在世界各地普遍興起的孔子學院和漢語熱;法國總理希拉剋十分熱愛中國歷史,對於青銅文化的研究近乎專家水平;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能説十分流利的中文,這都體現出各國政要對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重視。

中國文化所體現出來的智慧是一種生存智慧,在1988年的一次集會上,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其共同發表的宣言中表示,如果人類要避免世界性混亂,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從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那裏尋找智慧。

當學生了解到這些之後,定然能夠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2.3聯繫古今,拉近距離

中國傳統文化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延綿傳承,從未斷絕,許多文化現象在今天仍有遺存。

所以,語文教師要結合現實,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解釋中國傳統文化[5]。

例如今天所説的“名字”在古代其實包含名和字兩個概念,名與字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

著名詩人李白,字太白,這裏的太白實際上指的是太白星,而李白名中的“白”字就是太白的簡稱。

再如蘇軾,字子瞻,名中的“軾”字是乘馬車時的扶手,用以眺望,所以用“瞻”作字。

除此之外,在古代稱字表示對他人的尊重,例如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當時的許攸,原來稱曹操為孟德兄,後來對曹操有意見了乾脆稱他為曹阿瞞,由此引來殺身之禍;又如當年三十多歲的康有為見到二十多歲的梁啟超時稱其為“卓如兄”而不是“啟超”,就是為表示對梁啟超的尊重。

在這裏“,兄”並不一定表示年齡的差異,而是對於對方地位的認可及人格的尊重,所以在古代年逾古稀的老人稱呼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為兄的事情並不少見,由此也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温潤是十分值得現代人學習的。

2.4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交流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事情,一門課程若想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必須依賴師生的良好配合,語文也不例外。

所以,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充滿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不能由教師一味灌輸。

那麼,教師應該如何與學生進行互動呢?這就需要教師一方面認真備課、聯繫現實,充分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張馳有度、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古代場景和古代人文氣氛[6]。

例如在講解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這句詩時,先讓學生理解詩意,然後重點解釋“折柳”。

“柳”諧音“留”,古人送別親友時常常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之意。

折柳既是當時的一種習俗,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

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客旅他鄉的親人早早歸來的意思。

學生從對古代風俗的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另一方面,教師應認真傾聽學生的反饋,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能夠及時而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此外,學生也要事先了解課程內容,收集相關資料。

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自然就很容易理解文學作品,在輕鬆愉快的詩情畫意中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不經意的誦讀中接受了高尚道德情操的薰陶。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更新教學觀念,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促進學生對文學的瞭解。

例如在講解抒情性作品時放應景的音樂輔助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賞析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病起》這首詩時,可以配樂朗誦,把詩人“壯士淒涼閒處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悲壯沉鬱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在欣賞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走進當時的情境,感受作者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感。

此外,在講解描寫性作品時可以展示相應的圖片,講解故事性作品時可以播放相應的影視或戲劇片段。

總而言之,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和學習。

3結語

葉聖陶先生認為性情的涵養和想象力的培植,是教育的重要項目。

然而,涵養和培植必須有所依託,那就是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教育關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全面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現實以及學生、學科的特點設計教學,深入淺出,聯繫古今,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岑愛音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附設中醫學校

篇二:教育教學語文論文

一、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到體現的反思

新課改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國中階段作為夯實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時期,更是要注重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紮實的基礎。

其一,國中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將學生分成實力相當的小組,不僅可以方便學生在課堂中的討論和交流,而且也利於鍛鍊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師要適時地將課堂交給學生去支配,比如在《皇帝的新裝》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課堂中將其中的人物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在歡樂愉悦的氛圍中不僅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的熱情與興趣,而且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拓展了他們對本課的理解;

其二,語文來源於生活,並最終要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為了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展示他們在課堂中的小主人地位,教師可以嘗試着將語文課堂“搬出去”,選擇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帶領學生進行踏春、參觀景區以及環保義務勞動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拓寬自己的視野,為其作文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素材,也為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做好強而有力的鋪墊。

二、師生關係的反思

和諧的師生關係,不僅是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更是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活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這就要求國中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經常性地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以平和的態度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與教學相結合的情況下獲得一箭雙鵰的成效。

比如,在教學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勇於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困境”的真諦,教師可以先講述自己是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壓力的,進而鼓勵學生大膽地説出心中的彷徨與迷茫,在類似談心交流會的課堂環境中走近學生的內心,給予學生必要的支持和引導,從而在實現了教學目標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多學生的擁護。

還有,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之餘,教師要注重自身素養的提高,通過海量的書籍閲讀、網上資料、信息的查閲、與其他教師的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見解和看法,並且對於學生所感興趣的生活內容要有所熟知,以便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能夠更加遊刃有餘,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與此同時,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還需要家長的參與和支持,除了平日必要的家庭走訪、與家長溝通等方式外,國中語文教師要結合實時的學習主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舉辦諸如親子活動、拓展訓練營活動等,

鼓勵家長們積極地參與進來,將班級變成一個温暖的大家庭,讓學生在這個大家庭中培養心理上更多的信任感和依賴感,在融洽的氛圍中讓學生、家長、教師的關係更加穩定。

三、結語

語文學科是國中教育階段比較基礎性的學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教學模式,但時代和新課改的發展給語文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因此,國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和借鑑精華,進行更加合理的教學反思,不斷地改進與完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方法,充分發揮出國中語文的教學功能,讓國中語文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素質教育普及等方面散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鄭冬榮 單位:南京市第十八中學

篇三: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一、建立平等師生關係,確立學生學習主體性

1.平等

高中生具有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已經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他們不是教師的附屬,而是與教師一樣平等的學習主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好自身角色的轉換,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參與到教學中來,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

2.公平

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要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公平對待,一視同仁,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都是一樣的,都有功必賞,有錯必糾。

3.期待

學生擁有巨大的學習潛能,需要教師細心挖掘才能得到最大的釋放。因此,教師不能片面地認為學生的認知就只能停留在某個層次上,而是要對學生充滿期待,給予學生必要的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不斷督促學生進步。

4.和諧

教學不單是知識的傳遞,還包括情感的溝通與互動。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加強知識的互動,還要進行情感的溝通。因為這些積極的情感具有強大的感染與推動作用。

二、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是思維的開端、智慧的窗口、發現的基石,是打開科學之門的金鑰匙。一個富有探索性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學生無法運用所學來解決問題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激起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此時開展探究活動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在適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在提問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的準確性

語文學科是一門語言藝術,具有很強的嚴謹性。在提問時,教師要充分考慮語言本身的嚴密性、科學性與準確性,也就是説語言要精練、準確,不可模稜兩可,存在歧義,使學生無法弄清題意,無法進行解答。

2.問題的探索性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儘量避免那種是非判斷型題目或是可以直接從文中提取信息來解答的問題,而是在文本的基礎上聯繫生活,提出富有思考價值、探索價值的問題,並留出更多思考的空白。這樣,學生才可以展開充分的思考,才能突破常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3.問題的啟發性

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且會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一系列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通過一個個問題的不斷解決來促進自身知識與技能的全面提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挫折,阻礙學生的思維。此時,我們不可輕易地拋出答案,而是要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來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讓學生從全新的角度來思考,進而解決問題。

4.問題的全體性

分層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理念。學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基礎知識、認知規律與學習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提問時我們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尊重客觀事實,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加強問題的目標性,真正做到“兼顧差異,面向全體”,這樣才能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推動教學現代化進程。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我們的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種種弊端,且在教學內容的豐富、教學手段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學媒介的飛躍等方面表現出了巨大的優勢。現代信息技術的不可比擬的教學優勢日益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而且,將其運用於語文教學中更是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極具人文性、情感性的學科。文字本身就有着無窮的魅力,就是一門語言藝術。傳統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來描述語言,並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反而使得教學枯燥,內容單一,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激情。而多媒體具有強大的視聽效果,更能展現文字的魅力以及語文的魅力,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愉悦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1.展現途徑多樣

多媒體可為我們創設一個圖文並茂、聲像兼備的教學情境,同時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實現了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結合。這對於以聽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是一種飛躍,且其表達的方式更為多樣化。

2.信息種類豐富

傳統教學中,學生獲取信息的種類主要是文字,還有少量的插圖。而多媒體可以突破教學時空的限制,將圖片、圖像、視頻、音頻、文字等多種素材綜合呈現,使得教學內容更為豐富,使學生可以獲取更多的直觀信息,從而為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意境更優美

多媒體可以真實地再現文本意境,帶領學生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社會人文、風俗習慣,從而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成共識。這樣更利於學生將文本與生活聯繫起來,而不是純粹地學習文本;更利於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四、總結

總之,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悦,學有動力,學有成效,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

篇四: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一、針對高中語文教學不足的分析思考

(一)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部分學生總是認為語文能力是通過長久的學習積累起來的,語文是自己使用的母語,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在使用,無論怎麼學習,提升幅度都不大,只需要在考試以前進行簡單的複習就可以了。因此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將多數時間用在了其他科目的學習上。其實語文的魅力是無限的,只要長時間堅持,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二)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

雖然素質教育一再被強調,然而要將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完全變成素質教育卻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高中生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而學校則面臨着升學率這一巨大的競爭壓力,這就導致學生學習語文時的重點成了鑽研解題技巧,部分學生甚至將各類型的參考資料作為教材,殊不知語文教材中那些經教育界行家裏手精挑細選的文章,豈是那幾本簡單的參考資料就可以取代的?這種完全拋棄精華的學習模式根本不能真正幫助高中生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三)教師水平有待提高

倘若課本是語文教學的靈魂,那麼語文教師則是語文課堂的主導。教師的責任在於傳道、授業、解惑,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學習水平、教學習慣直接影響着語文教學的效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但要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必須要將學生的主動性充分挖掘出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倘若教師自身的水平不高,就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一些高中語文教師常常會選擇照搬一些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然而並未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個性、差異性,這樣非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二、針對以上問題的改革措施

(一)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會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培養與激勵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應當注意加入激趣這個部分,利用這個部分充分開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感受語文的魅力。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創設情境、設置問題、直奔主題、引用名言警句、運用成語、背古詩、講故事、看圖畫、猜謎語以及聽音樂等方式,讓每一堂語文課都充滿吸引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想象力、活力與激情。通過激勵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產生共鳴,實現“親其師,信其道”的目標,最終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高中語文教師要使語文教學融入“人文味”

語文教學首先必須要具有“人文味”,因為語文教學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人文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所謂人文教育,就是指要將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過知識傳播和環境薰陶,使之內化為人的品格、氣質、修養,併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説,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人文教育,那麼必然會走向消亡。而語文學科恰好是人文精神滋養的沃土,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使語文教學融入“人文味”。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屬於一個從已知領域逐漸向未知領域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去發現問題,從而指引學生去尋找已知與未知之間的潛在聯繫。教會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遠比直接向學生灌輸知識更為重要,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去探索產生積極聯想、解決問題、認知新事物的教學和思考方式。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寫隨筆與讀後感的習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產生自己的思維與感受,感受到文章的審美情趣。大量的實踐證實,讓學生通過自我構建文學形象的方式所產生的體會才是最為生動、形象且真實的,所以,學生能夠運用的方式越多、越細,其自主學習的水平相對就越強,就能夠將課堂中的學習方法遷移運用到課外生活當中去,並且可以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嘗試解決遇到的新問題。因此,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教師就必須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要為學生營造輕鬆、能問、善思、敢想的學習氛圍,從而將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充分挖掘出來。

(四)運用多媒體手段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師生僅僅在課堂的45分鐘之內有交流,這導致有些學生的疑問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長年累月之後,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電腦與網絡的廣泛普及,使現代化的交流手段越來越豐富,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採用電話、郵箱、微信、QQ、微博等各種方式開展交流與溝通。這樣,在課後教師也可以較好地解決學生的疑問,並且師生之間可以瞭解彼此的情況,通過這些載體去分享生活中的事情,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更進一步。比如,教師在課後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問題上傳到班級論壇中,可以讓學生或者是教師給予解答,這樣既便於師生互動,又可以反饋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激發其對所學專業的熱愛。

篇五: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一、突出人文性的特點,重視“文學教育”的功能

從時代發展的需求看,當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競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單純的科學技術競爭,更是人文素質、人文精神、人文眼光的更深層面的競爭。底子薄,文學素養差,又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中職學生們要成為高技能人才,還要注重素質的培養,特別是人文素質的培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播、環境薰陶及自身實踐,內化為人格、旗幟、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通過教育教會學生們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怎麼做事、怎麼生存、怎麼與他人合作共事,引導他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追求人的完美,發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二、突出實用性的特點,推進語文教育為生活與工作服務

面對中職學生們的就業需求,語文教育內容應強調學以致用,重點考慮學生們怎樣很快適應畢業後投入工作的需要,這應是中職語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職語文教育要同社會和市場需求對接。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要思考職校生應該具有怎樣的語文素質才能適合市場的需要。這時的語文教育內容把重點放在學生們練習與實踐各種實際工作所需的應用文,比如廣告、新聞報道、設計説明、討論記錄、筆記及各種報告等。不要重複紙上談兵的故事,要重在應用,走出課堂,組織活動,參加實踐,動手練筆。職教語文教育要與社會、信息溝通對接。現代社會已經是信息化的社會,高科技已經在平時工作與生活中處處應用,學生們要很輕鬆地適應這樣的社會需求,學會接受信息、處理信息與利用信息,這樣才能適應如今職場的工作需求。當然,現代化的生活、生產方式都需要學生們通過現代化的通信工具通話、交流信息,有了這些能力學生們才能站穩腳跟,立於不敗之地。信息時代的發展與推進,使傳統語文教學日益顯得尷尬與不適應,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將利用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與流行文化對學生們的影響,給中職語文教育帶來嶄新的氣象和麪貌。與以往相比,利用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重視創造性思維,重視學生們的個性發展,使學生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令其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們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突出職業性的特點,強化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應用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突出職業特色可以改變過去語文作為文化課和專業課之間產生的“此厚彼薄”的狀況,以教學內容的相互滲透、教學方法的調整、評價體制的改革等推動語文課和專業課的共同進步,實現“雙豐收”。努力嘗試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讓語文教師與專業教師一起在課堂中執教,尋找在語文課和專業課之間尋找合適的結合點,讓學生們意識到學生們專業課的學習離不開語文課中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與人文精神的薰陶,慢慢理順語文課與專業課之間的不和諧關係,客觀評價各自在教學中的影響力,只有這樣,語文教學的職業特色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從而相互合作,共同協作,進而推動學生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師讓學生們參與教學,有利於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性,訓練學生們的膽識、口語表達能力與動作協調能力。在教學數控技術專業的學生們《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應努力為學生們創造這樣一個行為實踐的機會,讓這篇課文變為一部課本劇,要求學生們在課餘到網上查找資料,自己策劃和討論寫劇本,再進行表演探討,從而讓學生們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收穫的不僅是語文知識,而且收穫在網上查找資料的技能,鍛鍊口頭表達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們進行對《項鍊》、《竇娥冤》的改編表演,甚至構思《祥林嫂》、《林黛玉進賈府》等創作小品演出,以及《琵琶行》中“琵琶女是白居易之知音還是情人”、《項鍊》中的瑪蒂爾德“誠實”的探討上,在課堂上可舉辦演講比賽、主題演講,進行言談舉止有禮貌和用語得體的教育,教會學生們學習寫求職信,掌握求職面試技巧與必要的求職禮儀訓練等。這些體驗、行為與實踐,提高了學生們的綜合能力,豐富了學生們,是使學生們獲得職業發展的重要工具。在求職中,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個人良好的風貌展示,誠懇的求職信會給人用心與穩重的深刻印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自如地書寫報告、信件、説明書、製作圖表及流程圖,能使學生們快速適應企業生產,使整個生產過程有條不紊,生產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只講授一般的知識,還應在培養學生們學習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職業化觀念的灌輸,以學生們為主體,高度重視學生們在廣闊的綜合的教學空間裏參加各種教學活動,想方設法地營造濃厚的語文學習氣氛,促進學生們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

篇六: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新世紀的教育是全面創新的教育,創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所謂創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給予革新,或是創出前所不曾出現過的。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對老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創新教育需要滲透到各科教學中, 語文學科也毫不例外。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把創新教育滲透語文教學中呢?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我有這樣幾點體會:

一、啟迪興趣 為創新打開大門

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興趣對求知對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就是説,學習知識要有興趣,如果學生們情緒不高,興味索然,心理上無準備,感知生理器官呈閉滯狀態,還談何創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啟發了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達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學習那種躍躍欲試的地步,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為了刺激學生們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應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啟迪學生們的興趣,為創新打開大門

二、改進方法 把創新滲透其中

傳統的語文教法沒有很好地遵循學生們的認知規律,教師是注射器,學生們是接收容器。教師教一篇課文往往是五大快: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些與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沒有一點關係,因此也就談不上創新教育了。這樣的課堂往往是教師説的頭頭是道,而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得不到培養和鍛鍊。因此教法必須改進。

1、創造一個寬鬆的課堂, 鼓勵學生們創新

課堂是學生們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學生們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必須服務與學生們的學,作為一條輔助線貫穿於學生們的整個學習活動之中。改變“教師中心”、“教師權威”的觀念,變師生關係為朋友關係,把“講台”搬到學生們中間去。在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中。不能只要教師的活動,學生們必須參與。要有學生們充分動腦、動手、動口的時間和空間,創造一個寬鬆的課堂,使課堂氣氛變的和諧、活躍,鼓勵學生們創新,從而使學生們敢於創新。

2、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創新

問題是創新的關鍵,它可以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所以,一方面,教師要善於提問題。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注意以下三點:首先,質疑的目的性要明確,不可隨心所欲,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們的實際情況而定。其次,質疑要有利於學生們進行正確的思維,疑難要設計的科學,嚴密但也要興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後,還要有一定的難度。所謂難度,就是教師要設疑給學生們解,讓學生們逾越。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有疑難,才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們羣情激昂地進行討論,或者全神貫注地探索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們進行創新。另一方面,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們提問題,課堂一定要設計提問的環境,使學生們想問、敢問、和善問,使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充分的發揮出來。

3、搞好知識傳授,為創新打好基礎

首先,一個沒有知識或者知識貧乏的人是很難進行創新活動的,放眼歷史 所有的發明都是在知識特別是相關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得以形成 ,因此學生們掌握知識的質與量影響着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體現要以知識為基礎,要以知識為前提。其次,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們理解知識。只有學生們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時候,才能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時間越長就越接近創新的結果,體現出來的創新情緒,勇氣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創新。最後,創新能力的體現離開的實踐活動是不可能的,知識的運用為創新提供的現實可能性。也就是説,如果沒有知識的運用過程,就不可能有創新的產生。

以上三個方面的知識傳授,最終可以為學生們的創新打好基礎。

三、發散思維 給創新插上翅膀。

國中語文課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頗豐,內容上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形式上則有結構美、節奏美、語言美。所以教師可以用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欣賞、體味這些名篇,使學生們獲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昇華;使學生們的創新不僅僅侷限在課文內容上,而且可以拓寬到課文的深處。例如美學教育和德育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另一方面及時的對學生們進行德育教育。在實踐中勇於探索、積累經驗、尋找規律,結合一些恰當的問題給學生們講一些美學理論,讓學生們在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課中,我主要讓學生們讀,然後提出問題:應該怎樣讀?你的體會是什麼?最後結合教師講評,讓學生們感受安塞腰鼓所體現出來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時,一個人的德育好壞與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關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課外內容來解決這個問題,可及時的對學生們進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們,用文章所體現出來的積極內容來陶冶學生們。給學生們的創新插上翅膀。

篇七: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問題意識是思維能力的動力,創新精神的基石。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它的行為表現是對事物的好奇、喜歡和探究。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具備了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才有可能關注知識方法及其研究過程。在農村國小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就忽略這點,常常是一堂死氣沉沉的教師演説課或是華而不實的氣氛活躍的,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因此,我認為要使在沒有現代教學設備的農村國小語文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進行創造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下面談談我多年來在農村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好奇心,使學生想問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對新出現的情況和新發生的變化及時作出反應。發現問題,並追根尋源、激發思考、引起探索慾望,開始創新活動。因此,我根據國小生這一特點,激起學生研究問題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引出探索的慾望。

二、創造條件,使學生敢問

在語文課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使學生敢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儘可能地為學生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

1、創設積極寬鬆的教學情境。在農村語文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沒有討論、交流、課堂死氣沉沉,我這幾年嘗試着,與學生多進行情感交流,營造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沒有害怕感而敢於從寬鬆和諧的環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為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給每個學生的提問投以微笑,關注和點頭,允許他們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插話。引導學生敢於對教師、書本上的'觀點,提出質疑,要積極提倡學生標新立異、勇於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問題。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質疑促思。

三、教給方法、使學生會問

愛因斯坦曾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困難”可見提問並不容易。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有一個培養和提高的過程。需要教師的示範和引導。

1、以問引文。教師的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抓住關鍵之處。這樣能夠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中矛盾之處的注意。從而產生相關疑問。

如:《貓》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説貓老實吧――它――貪玩――盡職――”引導學生在這些地方提出問題:“作者為什麼説貓老實卻又説它貪玩?貪玩又盡職呢?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後,然後通過討論,就會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學生的思維也更深化。

2、提供範例。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生喜歡模仿的又是教師的行為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提問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給學生提供範例。善於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敢於想像猜測,對同一個問題多層面,多視角地去觀察、分析和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探因求果、正反對比、逆向思維、突破定勢等方法,提出來具有創新性的問題,長期潛移默化,學生便會由原來的被提問變為主動提問。

3、變課堂的“縱向提問”為“橫向提問”。所謂橫向提問就是在課堂上問題不是由教師提出,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再由學生通過思考來自行解決的一種提問方法。由於提問者與回答者在課堂教學中都具有同等的學習者地位,因此這種提問方法與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縱向提問相比,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消除在課堂回答過程中的緊張感,能為推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敢議論問題和提出問題,善於回答問題和分析問題創造了條件,使學生有機會在一種既無拘束又較熱烈的教學環境中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四、提高認識、使學生善問。

善問是在學生有主動提問意識基礎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問、會問的進一步提高,善問是要問得當,問得明、問得妙。

問得當,是指當問之處才問,不要一有疑就問,每疑必問,應當經過充分的思考確實有疑問再提問。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或通過查工具書、向別人諮詢、與同學互相討論便能得以解決的問題,則不必提問。

問得明,是指對問題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達。可以使問題更加明朗,而且還能幫助提問者自己理清思路,為問題更加深入探討和解決提供契機。

問得妙,是指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很高的認識水平,這些問題無法從課本或教學資料中得到答案,必須由學生經過理解、分析、推測、歸納等過程將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進行加工。這就需要調動提問者認知方面的所有潛能,有時還要受到自己的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題、敢問、會問、善問、並且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納入教學思路之中,這樣既加強訓練的針對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們農村語文課堂教學,不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符合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思維和語言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為根本目的。

篇八:國小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淺談國小生作文教學【1】

寫作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生活方式,是促進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

國小生作文是運用書面語物綜合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學生的習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語文能力。

作文本應該順其自然,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悉心體味,“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但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本來最富有個性的作文變成虛假的、機械的,應訓練習。

學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話真情。

如何開掘學生的寫作源泉,使學生做到作文“主之有物”,談真話,抒真情。

這裏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留心生活 捕捉素材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這就自訴我們作文的素材問題。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國小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感情及一切材料都來自現實生活。

如果學生生活豐富,接觸事物多,見識廣,視野開闊,感受就會深刻,寫起作文來就會左右逢源,觸類旁通。

國小生的生活內容極為豐富多彩。

在學校裏,有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學習、文體、課餘興趣等活動;在家裏,有生活、家務等各種形式活動;在社會上,正逢盛世,氣象萬千,繁榮的市場經濟,奇異的家鄉變等,這些都充滿着時代特色的新鮮材料,要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必須借於對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

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隨時記錄下來,因為作文教學不光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培養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觀察是説話的前提,是思維的基礎,沒有細緻的觀察,學生是不能把話説清楚,把文章寫具體的。

因此,老師盯有目的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聽取大眾語言,聽取生活中種種聲響,用心去感受生活脈搏,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

從客觀世界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充實,豐富知識,陶冶情操。

這就從根本上説,就是讓學生捕捉素材,開啟學生的寫作源泉。

國小生“牆角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智能發展還處於低級階段,意志的內控力弱,我們要根據兒童的特點,先指導定向觀察,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並創造性表達的慾望。

要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演講比賽中,鼓勵學生寫日記、讀後感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嚐到寫作的樂趣。

在班級中定期舉行信息交流會,讓學生將個人收集的材料、寫的感受進行交流,以擴充活動效果,使每個個體都江堰市能獲得全體的信息量,從而使他們感謝受到“處處留心皆文章”,寫出了生活氣息濃厚、描寫細緻、富有真實感的習作來。

這時老師需要寫下醒目讚語,當眾宣讀,表示讚賞,激發學生對留心觀察的深層的興趣促進樂寫不疲的內驅力。

在此基礎上,老師還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天地,隨時留心觀察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有趣的事物。

學生一旦養成了隨時留心觀察的習慣,他們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會不斷增強,從而頭腦裏的材料也就越來越豐富,寫作文時便會“文思泉湧、得心應手”。

二、學好語文 積累素材

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範性強,是我們用於指導學生寫作的最好範文。

老師充分利用這些課文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

要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廣泛閲讀,該背的課文要背誦如流,該記的內容要滾瓜子爛熟,讓學生在閲讀中享受“美文”薰陶,體會謀篇佈局,達到善於借鑑運用自如的目睥。

同時要把作文訓練貫穿於日常教學活動中。

要求學生隨課堂積累優美詞句。

因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圾優美的語言和詞語。

這些內容從哪裏來呢?主要靠平時的積累。

要求每個學生備有一個優美詞句本,每學完一課,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摘抄在本子上,並互相交流,有些詞有達意語還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練習寫話。

這樣日積月累使學生獲益匪。

如教《翠鳥》一文後,我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從靜態到動態,又從顏色到形體等描寫翠鳥的外形,使學生認識到作者是這樣抓住羽毛鮮豔及形體玲瓏這兩個特點,細緻觀察,才能寫得具體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小攝影師》、《我不會失信》等課文後,就要訓練學生通過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特點來描寫表現刻畫人物,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徵以及內心世界等。

總之,要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作者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詞彙,積累素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課外閲讀 擴大素材

廣泛閲讀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對於國小生來説尤為重要。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國小生語言積累明顯不足,寫出起文章來,就難免“入不敷出”。

因此為學生創造閲讀條件,引導學生廣泛閲讀。

但是單從課文中學生知識,積累素材,是遠遠不夠的。

老師除了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誌,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

老師要從實際出發,向學生推薦一些童話、寓言、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説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編寫普及本等。

在閲讀過程中,應該強調學生要自備筆記本,隨時摘抄詞佳句,精彩片段,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書是前人的經驗、智慧的結晶。

在不同作者的筆下,同一事物是千差萬別、絢麗多彩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風格和語言。

那些動人的畫面,精彩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到優美詞句、語段、表達方法都要取之精華的作文基本功。

老師要引導學生將外物轉為內物,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為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輝。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也是説多讀是提高學生作文的基礎。

國小生活潑好動,真正讓他坐上數分鐘,讀一篇長文章,他是沒有耐心的。

即使讓他讀作文範例,他往往也是蜻蜓點水式的讀法,不深入理解文章的寫作技巧。

這就要求老師要與他們一起欣賞好作文。

可根據不同內容的文章,採取不同的讀法。

寫景的文章可讀得山清水秀、心曠神怡,有一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之感;記事的文章,可讀出歡蹦亂跳、活靈活現。

讓學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設,並和自己一起去讀,久而久之,學生對閲讀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有了廣泛的閲讀,學生就能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同時在不同的閲讀方式中,使學生產生了語感,激發了靈感,有了語感和靈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瀉輕鬆的事,下筆才能洋洋灑灑。

四、勤動筆寫 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於就能寫出好文章。

勤能補拙,練能生巧。

素材豐富了,就要引導學生用好素材,提高寫作水平。

好文章是寫出來的,但僅僅依靠作文課堂上學生冥思苦想,“閉門造車”肯定達不到理想效果。

指導學生寫日記,是一種簡便、有效的寫作訓練方法,日記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隨時記下來,內容不拘,可長可短,非常靈活。

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不僅能大大增加練筆的機會,而且能使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更加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當然,引導學生寫日記,關鍵是激發興趣,啟發自覺,一般不宜把日記作為必須完成的作業來佈置。

要使日記成為學生生活上的.樂事,讓學生想寫、愛寫。

這樣學生不斷體會到成功的喜悦,練筆的熱情就能經久不衰,習慣成自然了。

學習習慣了用多種感官去觀察事物,並做到專心致志,開動腦筋,選擇有意義的、感受深刻的記下來,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這樣寫作的素材也就豐富了,寫作技巧也就會逐漸提高起來。

篇九:國小教育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教育語文教學論文

一、關於國小教育語文教學問題的有益探索

1.加強學生的情感認知的培養

我國的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祖先留下的歷史文化中充分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態度及藝術造詣,語文知識的學習,除了要對作者的藝術手法進行學習,更重要的是能夠體會與學習古人的先進的情感認知能力,這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尤其是國小階段的語文學習,學生各方面的認知能力還很欠缺,學生的性格特點還沒有完全的定型,這時候加強學生的情感認知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採用的情感認知培養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總體來説,可以根據課本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有效的情感擴展,下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予以説明。國小課本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反應愛國精神的課文,在此類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對課本內容予以適當的擴展、引導,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深切愛國情懷,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起強烈的民族意識及愛國精神,這對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是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的。雖然國小階段是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的打基礎階段,但是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對學生的文學修養進行適當的培養也是非常必要的,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相關語言知識的學習中,積極創造意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加強學習過程中字、詞、句的延伸意義的理解與掌握,為後續的複雜的語言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加強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

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包含着多方面的內容,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培養目標的改革創新等,社會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任何存在於社會大環境的事物,要想跟上社會的前進步伐,就需要不斷的革新與進步,國小語文教學也一樣。正因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中存在種種的弊端,加強國小語文教學體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從教學內容上説,隨着時代的發展進步,很多事物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需要在語文教材中的實例的選擇時,應該選用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接近的事例,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其次是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對於基礎的字、詞、義、音的掌握,很多教師採用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反覆抄寫,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增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具有很低的教學效率,對於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加強國小語文教學教學方式的創新,變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的學習予以正確的引導,採用各種高效的`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基礎知識的識、記,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最後,國小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應該進行適當的改革,除了要讓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情感認知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3.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培養能容,這對學生後續的學習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尤其要注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例如,在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積極組織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教學,讓學生在實際的環境中,自主的學習、探索所學知識,最終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其它學科的學習當中,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得到鍛鍊。另外,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也應該積極的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於所學的新知識,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與領悟,這對於學生對於所學知識的牢固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二、結語

國小階段是各方面基礎知識掌握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各方面認知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本文就對國小語文教學的教學現狀進行了簡單分析,並針對其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對國小語文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教學模式的模式的改革、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認知能力的正確引導,對於國小教育的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篇十:國小語文教學教育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教育論文

在國小高年級語文課本中,收錄了部分根據歷史題材或小説編寫的課文,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一課便是對小説《三國演義》草船借箭章節的改寫,這類課文的教學效果往往受限於教師對於歷史或歷史題材小説理解是否全面而深刻。教學中很多教師把講讀的重點只是停留在對故事情節發展的過程的講解上,忽略了小説中對人物性格特點的深入刻畫,沒能抓住人物的特點進行分析,這樣的教學往往會顯得流於文章表面而蒼白無力。

語文教參中敍述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掌握生字。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對於這三個目標,表面看較簡單,也比較容易達到,因為這篇課文的故事梗概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甚至連我們五年級甚至更低年級的學生也是一樣,對於三國裏的故事,特別是對三國裏諸葛亮的事蹟瞭解得最為全面。但細細品味這一課的目標,就感覺並不能簡單處理,試想學生只瞭解故事情節梗概,而不瞭解人物性格特點以及對話語境對於人物刻畫的作用,就不可能有感情的把課文讀好,也不可能真正深入瞭解這個故事把故事講好。

作為語文老師,帶領學生從文章的表面走向文章的背後是我們的責任,因此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的時候,大可不必再拘泥於對故事情節的分析和講解,雖然是五年級課文,課文也極簡單,教參也沒有刻意要求體會人物特點,但我認為教師還是要把教材“講厚”,不妨從人物分析的不同方法和角度審視這篇文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課題,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文章的興趣,點燃學生對名著的閲讀渴求,真正發揮語文學科對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促進作用,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得以更好的體現。

一、人物背景分析

文中共有四個人物,其中按照主次順序和文中的分量來説,應該是諸葛亮、周瑜、魯肅和曹操。

這時的諸葛亮是在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後,作為劉備的軍師僅僅指揮並取得幾次較小規模戰鬥的勝利,在劉備軍中的威信還沒有真正確立,又在實力不強的情況下新敗於曹操,迫切需要一次大的勝利來確立地位的情況下,勸説劉備聯吳抗曹得到應允才來到江東,想借東吳之力與曹操抗衡,為實現三足鼎立打下基礎。而諸葛亮清楚的知道周瑜定會在大勢已定的情況下有加害之心,因此,表面親如一家,私下裏早已周全安排,巧妙應對,處處提防。

周瑜是當時東吳主戰派中武官中的實力派人物,掌管東吳軍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二十幾歲任都督,心高氣盛、桀驁不馴,開始時從心底裏瞧不起諸葛亮,但諸葛亮舌戰羣儒、主張火攻等情況又不得不使其歎服,並想殺之而後快,但迫於孫劉兩家結盟,要害諸葛亮必須有兩全之策,否則有破壞結盟之嫌。因此,諸葛亮和周瑜之間形成了藏在內心裏的鮮明的矛盾鬥爭,周瑜始終在謀劃加害諸葛亮之策。

魯肅在文中的分量雖不多,但起着異常關鍵的作用。在東吳的文官中,魯肅是堅決的極少數的主戰派,受到孫權的重用,起着孫劉聯合使者的作用。一方面為維護東吳的利益,不得不幫助或脅從周瑜做陷害諸葛亮之事,比如把諸葛亮的行蹤、話語傳遞給周瑜等等,另一方面,又出於聯合劉備抗曹的大義出發,暗中為葛亮傳遞消息,還為諸葛亮提供草船借箭所需,在周瑜和諸葛亮之間起到了橋樑和紐帶的作用,在赤壁之戰的成功中,魯肅之功不可磨滅。而且魯肅為人也並非只是表面上的諾諾之人,其實此人胸懷廣闊,審時度勢,對後勢的判斷相當準確,這也是後來周瑜死後,它能夠接替都督一職的原因。

曹操在三國裏是一個有着雄材偉略的軍事家,卻在草船借箭這一故事裏表現為生性多疑,不肯冒險,學生初讀會感覺他很愚蠢,其實不然,曹操身上具備的`軍事才能在三國中只有少數人可以企及,在大霧天不肯出兵,恰恰反映出軍事家的品質,這一點從他後來敗走華容道幾次大笑諸葛亮不會用兵,但都中了埋伏這件事上能夠看出來,其對地形、排兵佈陣的老道與諸葛亮還有一比。其實,諸葛亮也是非常瞭解曹操的性格和才能,才敢於冒險,不然遇到個愣頭青,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時便被活捉了。

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讀懂文中的人物,瞭解人物的背景,有些內容雖文中未提及,但教師要給學生以準確的、全面的信息,不能只從情節和文章表面理解人物,要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立體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性格分析

諸葛亮在三國中的地位異常突出,也被後世奉為智慧的化身。其智慧一方面表現為知識淵博,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知曉陰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其在來東吳之前,便已經算計好聯吳必然成功、必用火攻,哪天大霧、哪天東風、哪天火攻、何時接應自己。因此,在東吳的事態變化中,諸葛亮始終能夠處之若泰,從容面對,收放自如。另一方面,他在識人方面有着深厚功力,在此文中,他就巧妙地利用了魯肅周旋於周瑜之間、利用曹操的心理取得了十萬支鵰翎,利用草船借箭以及後面的借東風打擊了周瑜的氣焰,真可謂古代的心理學家。

周瑜在教參中定義為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之人,我認為這一定義過於片面。周瑜相對於諸葛亮確實略顯被動,每一項計策都被諸葛亮事先察覺,一一化解,周瑜只能見招拆招,始終落後一步。但試想周瑜一定要想方設法除掉諸葛亮,其原因只是因為他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嗎?我想,作為周瑜年輕好勝,永不服輸的性格確實表現的很突出,但僅憑與此,便説其心胸狹窄,這樣分析周瑜確實有冤枉之嫌。周瑜曾不止一次對魯肅講“諸葛亮不除,早晚為東吳大患”,這説明,周瑜想除掉諸葛亮還是從東吳的將來長遠出發的。再者,試問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都督能夠指揮好千軍萬馬嗎?能夠有黃蓋、甘寧等大英雄甘心為之效力嗎?因此説,周瑜也並非常人所説的心胸狹窄之輩。只是,他認為留下諸葛亮為東吳留下禍患比連劉抗曹更重要罷了。

魯肅在教參中定義為忠厚守信之人,但我覺得只是這樣理解略顯片面。我認為,魯肅相比周瑜,便是一個更加深謀遠慮之人了。首先,魯肅周旋於周瑜和諸葛亮之間,傳遞信息並非是被迫之舉,相反多是主動為之,表面看是為化解諸葛亮和周瑜的矛盾,從他為諸葛亮提供一切借箭之需可以看出,其實是在維護聯劉抗曹的大計。是不是魯肅看不出留下諸葛亮將來會有後患呢?我想並不是這樣的,而是魯肅深知赤壁之後曹操的根基仍然深厚,殺掉諸葛亮後,東吳必然只能獨自面對曹操,那時並沒有十足把握保全東吳,而留下孫劉聯盟,鼎足之勢必成,可更好地保護東吳。因此説,魯肅的角色在文中的作用是突出的,而並不只是被動的唯唯諾諾之人。

曹操的心理特徵在文中沒有突出體現,教參裏只是定義為謹慎多疑,在不知道敵人虛實,又是大霧天氣的時候,謹小慎微,只是讓弓箭手逼停敵人不讓其靠近。實際上,曹操並非是愚鈍之人,二十條戰船即便有再多的戰鼓能打出百條戰船的聲勢嗎?而且要突襲何必擂鼓呢?曹操不可能不想到這點,曹操定然知道是小股敵人在虛張聲勢,借大霧來探聽軍情,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在眼裏。因此,曹操在這件事中並非只是謹慎多疑,應該還有自滿持重吧。

因此,我覺得教師解讀文章不能停留於表面,也不能唯教參為“真理”,要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幫助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雖然是五年級學生,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但教師應該善於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尤其是學會多角度思考。

三、對話理解分析

記敍文中的對話最能反映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變化,因此,教師不能只停留於對故事發展過程的描述,而要抓住對話中反映出的人物心理變化體會人物性格特點。這篇文章中,通過對話,人物心理變化和性格特點表現最突出的當屬周瑜了。

文章第二自然段講到,周瑜請諸葛亮議事,説:“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當諸葛亮説用弓箭最好時,周瑜説:“對,先生和我想的一樣……”,這説明這是周瑜早就設計好的計策,在周瑜問諸葛亮用什麼兵器最好時,他的心裏是忐忑的,擔心諸葛亮會不會順着自己的圈套走下去,結果不出所料,在諸葛亮回答用弓箭時,周瑜應該幾乎是脱口而出“先生和我想的一樣”,隨後又拋出了“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退卻”的咄咄逼人的計策。當諸葛亮説“當然照辦”時,周瑜一定得意的認為諸葛亮已然上當,當諸葛亮提出三日內可以造完時,周瑜應該是既驚訝又蔑視,驚訝諸葛亮竟然會提出用三天完成,蔑視其不懂是計,自取滅亡。當諸葛亮簽下軍令狀時,周瑜定然沾沾自喜計策得逞。在諸葛亮走後,他對魯肅説:“是他自己説的,我可沒逼他”,顯示了他很為自己的計策得意,同時他又讓魯肅去探聽虛實,説明其還是為諸葛亮會那麼容易上鈎而疑惑。後來聽魯肅説諸葛亮不要造箭之物時,心裏變得更加疑惑,但仍然堅定的認為自己的計策萬無一失。只有對這些心理變化真正的理解,在文章最後才能體會到周瑜自己原本認為很得意的計策,原來都在諸葛亮的掌握之中而悵然若失,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最後一句“周瑜長歎一聲”中周瑜長歎時的心情。

讀書要讀懂人物,讀懂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用語言表達人物心理變化和人物特點的方法,對於學生的閲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具有很高的價值。

四、人物對比分析

在此篇文中,教師可以創設人物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討論的熱情,對於學生多角度的理解文章和人物特點有突出的作用。比如,討論文中的四個人物,哪一個最聰明,為什麼?絕大多數學生一定認為諸葛亮最聰明,那麼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體會諸葛亮的聰明之處,尤其要體會他是在來東吳前就設計好了一切,起碼是準備好了一切,而且他藉助魯肅和曹操的特點為己所用,從而體會三國是一部講究智慧和謀略的書籍,激發學生進一步讀書的興趣。並且還要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周瑜、魯肅、曹操有沒有聰明之處,各是什麼?從而多角度的分析人物的特點,不至於片面的理解和分析人物。

綜上所述,教師是學生讀書的引路人,這條路應該是思想之路,因此,教師要先行一步,深入的讀懂教材,能夠客觀、正確、全面的體會教材的人物特點和性格特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開闊學生讀書的視野和思考的深度,才能少出書呆子,培養出思維活躍、多元發展的學生。

篇十一:國小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一、前言

語文教學的實質性改革一直是當今課改的重點,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跳出傳統的語文教語文的模式又是課改的關鍵。國小語文具有基礎性強、實踐性多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注重多元化課堂的開展,能夠把語文作為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豐富知識的良好平台。當然,在跳出語文教語文的傳統教學模式上還面臨着諸多的問題。

二、當前語文教語文的教學現狀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語文的教學效果比較低效。教師在教學當中不能有效的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學習的平台,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不到語文的實際價值,枯燥無味,導致國小語文教學遇到極大的瓶頸。

(一)教師在教學當中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隨着課改的發展,國小語文在課程設計上發生了重要的改變,這就使得習慣了傳統教學的教師難以適應,對新課標的教材吃得 不透。在實際的教案編寫過程中,教學目標不明確,一味的借鑑與形式化課改下的教學要求。而且,國小語文教師缺乏自身的知識擴展,總以為國小語文很簡單,不需要在進行相關教育着作的研讀,進而出現教師實質性的教育理念的缺乏。

(二)忽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得不到全面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總是以“牽引”式的教學法把知識點直白的灌輸給學生,使得學生感覺枯燥。而且教學上缺失實踐交流的活動課,沒有實質性的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做到充足的鞏固。諸如教師在對於漢語拼音字母的教學中,教師對字母的發音不夠準確,在教學中總是用不夠標準的字母發單去教學生,而且課堂上缺乏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不能自主進行字母發音練習。這樣的教學方法是非常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

(三)口語、閲讀、寫作的教學過於形式化,缺乏實質性的創新。國小語文的課程應該非常重視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而教師只是依據考試的要求,缺失學生口語能力的教學;在閲讀上寬泛,沒有實質性的閲讀價值,而且往往在閲讀上出現以“教師閲讀為主,學生閲讀為輔”的現象;在寫作上,對學生的要求和約束過於應試化,學生在寫作上要依據教師的模板和考試的要求去寫一些“四平八穩”的.形式化作文,使得學生寫作思維的創新能力喪失。

三、跳出語文教語文的教學模式

語文作為國小中的一門主要課程,具有充足的教學時間。而且其課程也要求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性教學的要求,同時這也是跳出傳統語文教語文的有效教學方法。當然,要在實際的教學當中真正的跳出這種模式,還需要更加具體的教學方式和考試製度做有力的保障。

(一)加強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在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上更加的注重教師的實踐性教學。而教師在教學理念上還比較的傳統,教學理念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忽視課改的要求。加之,在當前的考試製度下,教師採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同樣可以達到考試的要求,使得教師不願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改變這沿襲了多年的教學模式。因此,學校和教育部門要加大對教師的新理念的教育,讓教師充分吃透課改的實質內涵,同時做到在制度上約束,學校在教學管理上不能形式化,應該加強具體的教學考察,考察教師的實際教學模式,避免教師“濫竽充數”。

(二)重視教材的主導地位,立足教材開展多元化的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要突出教材的實際地位,立足好教材進而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在對學生知識的傳輸時,不能完全根據實際的考試製度來實施教學。諸如在教材中重視學生課外能力的拓展,而該部分在考試中不作要求,但教師仍然要為學生提供相關的閲讀資料,並且組織有效的課外閲讀,為學生提供一些閲讀材料,以便於學生查閲。這種重視教材主導地位的方式,可以既做到了立足教材的要求,有利於教師的課程開拓,而且又培養了學生自我閲讀和思維的能力。

(三)在教學上,做到有計劃、有目標的開展教學。我國的國小教育還是以集體的教學形式開展,而且往往人數的基數比較大。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明確的教學計劃和目標進行有效的教學開展,可以做到對學生學習問題的及時發現,進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的,來適應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的教學需求。諸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男同學的寫作能力比較的缺乏,進而可以依據有效的計劃,有步驟的加強部分男同學的寫作培養,同時教師可以在不佔用學生課外活動的前提下,對其進行課外輔導,來加強其寫作能力;如果發現部分的女同學的閲讀分析能力比較的缺乏,教師就需要制定有效的加強閲讀鍛鍊的計劃,計劃如何合理的安排閲讀時間、閲讀材料的選擇。然後,按照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實施。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諸多領域的學習缺陷,而且有利於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教學模式的創新設計,使得課改下的教學模式多元化和具體化。

(四)根據國小生的個性發展,有效的課堂設計與組織。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進行有效的課堂設計,以維持教學效果的長久性。教師應該注重語文教學的情景設置,能夠做到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案例放置到語文課堂的教學之中,讓學生感覺到語文的魅力,進而拉近學生與語文的距離。同時,在對情景課程的開展中,增加學生動手訓練的環節。例如,在對一篇文章的閲讀理解時,教師根據在學生的生活進行有效的問題創設,通過實際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課堂中,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提問和發言的空間,這種做法符合國小生活潑好動的個性特點,有利於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在對待語文上,做到“想學”、“去學”、“樂學”、“好學”。

(五)立足於語文課程,進行綜合實踐課程的開展。在課改中,要求語文教學更加聯繫實際。在組織教學時,教師的教學不應該僅僅侷限在課堂上,還可以開展更多的實踐課。把對知識的講解放到實踐活動當中,讓學生在活動課中不知不覺地鞏固知識。例如,教師在對學生寫實的寫作能力的培養時,不能光在課堂上強調寫作的要領,如何去感受實際的生活,進而對作為展開組織和寫作,而應該把課堂放置到實踐活動課中,讓學生在實踐課程感覺到實際的生活到底是如何的,當融入自然時的感覺是怎樣的,這些真實的感受都是作為素材的最好來源,讓學生在寫作時,不再空洞,而是更多地從生活中提煉素材。

四、結語

從上述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在課改的逐漸具體化中,開展有效的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傳統的“語文教語文”的教學模式已經嚴重製約着當前國小語文教學的發展。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既是培養現代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事業不斷髮展的關鍵。

篇十二:語文教學創新教育論文

語文教學創新教育論文

一、創新教育應以正確的質量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素質

傳統的教學是比較着重課本的知識的傳授,一般也只能拿學生成績的多少來衡量教學質量的優劣,在這質量觀的指揮棒下,教師也就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學生按教師傳授的課本知識的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衡量質量,而不要求從學習的能力和素質的角度來衡量質量。只有教學質量觀才會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給予高度重視,語文教學在這種質量觀的指導下,在重視課文知識傳授的同時,重視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以適應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具體做法如下:

1.從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出發

營造了富有變化的能夠激發學習興趣的氛圍,才能推動其求知慾,發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創新意識,不能只靠教師的講述來啟發,要注重營造創新氛圍。精講多練,激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小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一課時,讓學生課前收集好中國的各種橋樑圖片,讓學生給圖片上的橋進行歸類,並説出各種橋樑的歷史和橋結構特點及不足。由課內延伸到讓學生自己去設計一座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橋,然後加以點評,這樣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從中挖掘他們創新意識的潛能。

2.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

讓學生在質疑中提高學習能力和素質。學生能夠大膽提出問題的能力,其實就是他們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顯現。學生質疑能力的深淺,其實反映了他們鑽研新知識的表現程度,課堂上,教師要做好示範,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要做到立場觀點正確鮮明、思路清晰條理、方法科學得當,語言準確生動。如,學習《白楊禮讚》一課,就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找資料瞭解白楊樹是一種怎樣的樹?它生長在哪裏?生長環境怎樣?找詞典瞭解“禮讚”是什麼意思?結合課文閲讀文中描寫白楊樹精彩片段的地方,理解作者為什麼要禮讚它?文章採用的表現手法有哪些?作用何在?這當中,如果學生提出了獨到的有新意的問題,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學生不僅拓寬了知識面,又能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教師和學生之間關係更加密切,從而營造了和諧、生動的學習氛圍。

3.訓練學生大膽的想象力

提出自己延伸課內知識的問題,提高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引發學生的閃光點。可以提出一些能引起爭議的問題,甚至是已成為定論的問題進行討論,積極思索、觸發靈感、集思廣益,從而獲得較多的創造設想。如,上《電子計算機的多種功能》一課時,就可以引發到現實生活中來。例如,有些學生由於受許多大中專生走出校門仍無分配的表面現象所影響,產生了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產生厭學的情緒,針對這種不良的現象,提出了“讀書到底有沒有用”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互相討論,最後學生明確目標。還可以對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行培養。想象是創造的源泉,培養學生想象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種方法,比如,《故鄉》水生和宏兒以後的生活情況怎樣?關係怎樣?請你想象一下,並把你的想象內容告訴人家。可以説,沒有想象就沒有發明創造,培養想象能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

二、創新教育應以現代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學習語文

現代教育思想是突出學生在動手能力和動筆能力相結合,調動學生內存的能力,認真把握學生主體性的表現形式。想方設法為學生構建學習活動的空間,培育學習的能力。從不同的教學對象的特點出發,可以選用以下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1.互動法

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學生關注的一些網絡語言,吸引他們對學習新課的興趣,鼓勵他們質疑問題,發表不同的見解,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教師可以利用導讀方法來啟發誘導學生把握方向,認真鑽研,主動探求,自主學習,自獲結論,逐步減少對學生學習的控制,這樣才能逐步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2.動手法

在訓練寫作時,寫一篇説明文,學生如果沒有真實的素材,就寫不出好文章,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靈感,在寫作之前,帶學生去參觀手工製茶的整個過程,學生親臨之後,個個躍躍欲試,思維頓時就非常敏捷,寫作訓練會順利地完成,達到了創新能力的培養效果。

3.歸類法

同類型的幾篇文章作比較教學,比如,《皇帝的新裝》《變色龍》《故鄉》等,課文中的人物進行對比來教學,讓學生在閲讀比較中獲得人物形象。

4.圖示法

藉助多媒體這一教學工具,用不同的符號,用圖表示出來。特別是課文中的一些問題,讓學生一一提出來,然後一一解答。用這種教學方法,大大縮短授課的時間,增加課堂教學容量,而且能啟迪思維,形成條理清晰的整體形象。此外,在語文教學中有意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辯證批判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都有助於教師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結語

總之,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以培養學生個性,開發學生的能力為前提,進行多樣化、開放性的教學,重視學生學習過程,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啟發學生獨立謀求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和方法,我想,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不會落伍,不被淘汰,促進教育教學的不斷深入,為21世紀多輸送創新人才。

篇十三:淺談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

新課改所做出的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師要充分尊重國小生,不僅要設計出能夠激發國小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還要堅持多元智能理論,允許不同的國小生以不同的速度來獲得不同的發展,這對於正面臨“小升中”學習壓力的六年級學生是十分重要的。對多元智能理論下的國小六年級的語文教學進行分析。

關鍵詞:

多元智能理論;國小語文;理論研究

六年級的國小生會在一年的學習之後面臨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個大型考試——“小升中”。在六年級的語文課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思想,可以讓國小生的個人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使得六年級國小生在心理、精神上都獲得學習自信,消除考試所帶來的焦慮感、緊張感,有效解決六年級國小生的厭學問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一個擅長寫作的人不一定擅長説話,一個不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也不代表他們的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水平的低下。教師必須要有一種善於發現、善於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級的語文教學走向個性化、全面化。下面,筆者從學習任務的多元化、語文練習的多元化、評價標準的多元化三個角度,來討論多元智能理論在國小六年級語文中的具體應用。

一、學習任務的多元化

當國小生進入六年級之後,許多教師都會在“時間少,任務重”的緊迫感的驅使下,恨不得將所有的語文知識一股腦地倒給國小生,也會下意識地要求所有的國小生用同樣的學習效率來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這就讓許多語文能力不足的國小生承受着過重的學習壓力。多元智能理論允許國小生的智能、學習能力存在顯著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要使學習任務多元化,讓國小生根據自身的語文水平來選擇相應的任務,使其保持鬆弛有度的節奏來完成六年級的語文學習。

在新知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幾個不同的學習任務,比如在《山中訪友》這一課中,教師就可以分別設計四個學習任務,即學會讀寫清爽、吟誦、陡峭等新字詞,瞭解這些漢字的內涵;充分調動自己對散文知識的瞭解,分析課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點,並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擬人、比喻等修辭進行鑑賞;通過朗讀初步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就文章中的優美語句進行摘抄與鑑賞;通過學習,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在公佈了這四個學習任務之後,國小生可以就自己的語文水平來進行學習,他們不必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這可以讓國小生以輕鬆的心情面對語文學習。

二、語文練習的多元化

“題海戰術”似乎成為傳統語文教師在短期內提升六年級國小生語文成績的基本戰略,教師很少會考慮哪些知識已經被國小生掌握,哪些語文知識還需要國小生重點練習,只是一味地佈置大量的練習題,讓六年級的國小生疲於應付。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教師要改變這種毫無重點、毫無層次的語文訓練方式,而是要將語文練習進行分層,或者是以專題訓練的方式進行,使得國小生能夠有計劃、有重點地來訓練自己的薄弱環節。

在組織六年級國小生進行語文練習的時候,我會設計語文基礎知識專題、閲讀理解訓練專題、習作練習專題、古詩詞背誦專題等幾個專題模塊,並且將其整理成練習冊,將其分發給每個國小生,國小生要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來進行選擇。但是,有一部分國小生對自己的語文知識結構的認識並不清晰,所以他們不知道該選擇哪項專題。為此,我會結合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的表現以及語文試卷中的具體得失為他們提供練習建議。

三、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導致六年級國小生不喜歡學語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教師不應該只用語文成績來評價國小生的語文學習效果,而是要綜合考慮每個國小生的整體表現,促使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讓六年級國小生接受全面的、客觀的語文學習評價,使他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變得更加快樂、自信。

在評價教學中,教師應該要對不同的國小生進行鍼對性的評價與甄別,要因人而異、因勢而定。如果一個國小生的閲讀能力水平較高,那麼教師就要對他的閲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國小生的日常表現比較好,但是在考試中的表現卻屢屢不盡如人意,那麼教師也要對國小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肯定性評價,避免國小生因為成績不夠優秀而產生失望情緒;如果國小生在某個階段的心理壓力過大,那麼教師就要暫時放低對這個學生的語文學習要求。

總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論是以促進國小生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發展為基本目的的,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指導、促進、啟發等多重作用,真正將國小生的發展放在心上,使得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讓更多的國小生真正喜歡上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白光沂.語文教育中的智能開發:多元智能理論下的教學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3):52-53.

[2]馮文全,田仙菊.多元智能理論框架下的農村國小語文教學改革[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15,36(4):107-111.

篇十四:語文教育專業論文

摘要:高職語文教育教學隨着高職教育目標的側重發生轉向,其正日益走向“邊緣化”,成為高職教育的淘汰品。但作為母語地位的存在,我們不應該忽視其潛在的社會意義與價值,否則我們便會失去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基。為此,從審視、定位、昇華三個方面深入地闡釋高職語文教育教學應該適應時代發展潮流,與時俱進,以期通過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塑造來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輻射力。

關鍵詞:高職語文;創新性;審視;定位;創造

隨着時代發展,作為母語的語文在21世紀的素質教育進程中,其創新教育教學有着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極其重要的社會地位。它已不是一種單純的社會交際工具,也不單單是作為五千年文化傳承的工具而存在,更是當前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強國之林的強勁軟實力武器。作為民族魂體現者的高職院校語文教育教學必須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把創新精神的塑造做為高職院校語文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若忽視了其潛在的社會意義與價值,便會失去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基,成為時代發展的淘汰品,其下場將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一、審視———高職語文教育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正處於深化改革、細化環節的重要歷史發展時期,教育綜合改革日新月異,作為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高職語文教育教學卻讓人感到擔憂和焦慮,因為其正在走向“邊緣化”[1]。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為了適應國情,在其培養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皆提出了以培養能力為主,基礎理論適度,適當反映技術科學領域新發展的辦學標準,這在無形之中人為地弱化了該學科的發展,令人在無奈之餘為之無語。

1.人為弱化———高職語文教育教學地位堪憂

在我們今天提倡技能、崇尚技能、學習技能的社會大背景之下,我們很多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從內在心理上就直接忽視了高職語文教育教學的現實意義,認為我們的高職學生所學語文知識能夠簡單服務所學專業技能課程就夠了,不需要學生們深入探求,因為高職學生就業不需要。簡而言之,在這些人的內心深處充分展露了專業至上、技能至上的可怕思想,完全忽視了學生在未來成長髮展中所需知識結構欠缺所帶來的困惑和職業發展停滯不前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這是一種極為短視的表現。而我們的大部分學生正好順應了這些教育工作者的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影響,加之自己本身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匱乏,在他們內心世界價值觀還未徹底成長起來之時,也就忽視了語文課程學習的現實意義,認為語文課程可有可無。殊不知,語文教育教學的開設有着極為強勁的現實目的:一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融會貫通,夯實基礎,厚積薄發;二是傳承多元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新未來,影響世界;三是提升精神文明,營造和諧社會,引領良好的社會風尚。

2.探究匱乏———高職語文教育教學教材堪憂

當前,教材編者對現有高職學生的思想狀況、內心情感、價值取向、發展趨向等缺少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在語文教材的編寫上與中學語文課本存在重複現象,缺乏應有的整體性、連續性和導向性。總體來説,高職語文教材的深度不夠,情趣欠缺,欣賞性不強,給人一種拼揍的感覺,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一種自毀長城的表現。我們認為,高職語文教材的編寫應該充分尊重高職學生本身,要適應學生的心理需求,以可讀性、欣賞性、實用性、引導性為原則編寫一批能帶動高職學生走向內心世界,感悟心理歷程,促動自我提升,創新發展之路的引領性教材。

3.教師轉崗———高職語文教育教學師資堪憂

當前,有相當一部分的高職院校在課程理念上曲解了職業教育的內涵,片面地強調專業課建設、職業技能強化,在教育教學設定過程中人為地弱化了非專業課程學科,非專業課程的授課時數被毫無道理地壓縮、削減,甚至乾脆取消。為專業技能課程開闢綠色通道,語文課程就是其中最大的犧牲品。正因為如此,語文課程被忽視了本應該擁有的主導地位,導致良好的師資隊伍被不斷的分化瓦解,乃至轉崗重修。由此可見,隨着高職語文教育教學課程的逐漸消失,原有的語文師資隊伍的不斷弱化,轉崗似乎已經成為當前高職院校語文教師的不錯選擇。這不能不引發我們的思考。

4.內藴不足———高職語文教育教學手段滯後

在強化教育信息化教學的今天,尤其微課程深入到各個學科領域,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授課質量已然成為一種風潮。但我們的一些教師依舊採用單調的教學方式,傳授着千篇 一律的知識內容。其教學手段就是運用簡單的多媒體來演示一堆文字和圖片,很難讓學生領悟到語文教學的獨特魅力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經常説“教學是一門藝術”,一堂優秀的教學課程就好比去欣賞一堂高質量的音樂會,在細細的品味之中感悟着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而我們滯後的教學手段已經沒有了能展現這種文化精髓的底藴,這不能不説是當前高職語文教育教學的一種悲哀。

二、定位———高職語文教育教學的目標

1.人文精神的塑造

語文作為承載各類知識的平台,已成為人類現實生活中需要表述事物的有效載體,擔負着傳承的歷史使命。而在這種使命中卻有一種價值觀在影響着整個社會進程,這種價值觀就是人文精神,我們在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實質。而人文精神作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觀已經藴含在現代的教育教學之中,並貫穿整個語文教育教學過程。我們要在當前的語文教育教學中不斷地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精神,塑造高職學生的人文理念,在不斷地挖掘誘導學生內在的精神世界中融入理性的認知、感性的凝練,從而締造出高職學生獨有的敢於擔當的創新精神[2]。充分尊重高職學生的個體,給予高職學生必要的引領,在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破除常規,拓寬視野,解放思想,綻放空間,以一種博大的胸懷鼓勵學生有效的自我發展,以學生個性養成造就母語教育教學的有效提升。

2.個性化的養成

我們在現代職業教育中經常講:教育必須以學生為主導,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時刻促進學生個性的養成。那麼,具體落實到高職語文教育個性化的真正實現層面上如何呢?筆者認為需要滿足三個方面需求:一是人性化需求,二是個體化需求,三是特色需求[3]。我們要以人為本,尊重科學,與時俱進,尊重他人的創造。在高職語文教育教學中,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辨析學生的審美情趣,恰當地引導學生在自我體悟當中盡情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我們不要束縛學生的思想,要敢於打破桎梏,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三、昇華———高職語文教育教學的創造

1.高職語文教育教學必須注重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當下,作為與生產實踐零距離接軌的高等職業教育必須以自己的獨有的機制體制、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方案來培養廣大莘莘學子的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必須是在學生不斷汲取所學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與社會生產實踐充分結合,不斷地融會貫通,不斷地強化思維,不斷地拓寬思路,使學生在自我積累、自我提升過程中形成較為切合實際的創新意識、創新靈感、創新思維、創新想象等,進而培養出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4]。比如,我們在學生創新能力中的想象力培養中就需要在語文教育教學中創設項目情景[5],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打破常規的思維束縛,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必要的鍛鍊,在生活中得到靈感的切入,在情景之中提高創新的水平。另外,我們在創新能力中的創新靈感與創新思路的'培養中就需要在語文教育教學中進行多維度、多元化的訓練,激發學生創新創造的積極性,發掘靈感源泉,拓寬創新思路,形成“大眾創新”的新常態。

2.高職語文教育教學必須完善教育教學評估機制

高職語文教育評價是對高職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預期目標的達成度、教育目標的實現度、教育結果的效益度等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是創新高職語文教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創新高職語文教育教學就必須完善高職語文教育教學的評估機制,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使高職語文教育教學目標在教學相長進程中得以提升。當然,語文教育教學評估不是簡單地、局部地進行量化分析和定性總結,而是在真實、系統、全面衡量教育教學過程與成果的基礎上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案,確保高職語文教育的教學質量,從而實現語文教育教學作為母語統領各學科的本質意義[6]。綜上所述,高職語文教育教學作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和人文精神的體現,不應該被實踐技能等專業學科擠出歷史舞台,捨本求末的教育教學會背離我們高等教育根本宗旨。我們應該大膽改革,不斷嘗試,賦予高職語文教育教學以新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讓我們的高職學生在技能學習中傳承語文教育教學的精髓,促進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擁有強勁的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李敏,李保江.淺談高職語文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定位[J].科技創新導報,2010(27):153.

[2]楊菊.論高職語文延伸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J].學苑教育,2013(20):38-39.

[3]李成森.高職語文教學個性化的探討.遼寧高職學報,2008(3):31-32.

[4]姜彩雲.論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赤峯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0):172-174.

[5]裴娣娜.情境教學與現代教學論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1999(1):5-8.

[6]李珺.淺談高職語文有效教學評價機制的改革思路[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3):56.

篇十五:語文教育專業論文

一、高職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教育體制歷史悠久,但主要以應試教育為主,這種教育體制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單一,不夠多元化,並且普遍將分數和升學率視為教學目標。造成如今大量“高分低能”的學生出現,這個現象在如今的高職語文教育中表現的尤其明顯。

二、高職語文教育創新的具體措施

(一)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體,還是課堂的小主人。高職語文教育中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思考和交流。如教師在講授到詩歌《再別康橋》時,教師應在其形象上的三美方面做點撥,並重點分析其繪畫美,剩下的音樂美和建築美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並自我總結,以此培養高職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通過疑問帶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因此,高職語文教育中教師應儘可能的鼓勵青少年學生提問,真正做到“不懂就問”,尊重和保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思考和質疑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預習中學會質疑,用特殊符號記錄下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從而提出問題,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和質疑問題的能力。通過質疑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克隆的真正含義,結合課本上講解的內容,也能將相關的知識深入到學生腦海中,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這對於語文閲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採用創新教學方式

“新”是陶行知思想教育精髓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也是其能適用於現代教育,並對教育產生影響的緣由之一。因此,高職語文教育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採用新型的教學,如微格教學。微格教學是藉助現代教育媒體,如攝影機,錄像機等,訓練型的模擬教學活動。微格教學的具體教學首先應該分析學生,然後確定教學目標,進行概念和禮儀規範理論講解,案列分析,現場模擬和回放錄像進行他評和自評,最後進行教師總結和評價,學生反思總結。如當在學習《巴黎聖母院》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演繹,通過話劇裏的三個主人公形象,讓學生強烈的感受到“美醜對比”,形成自己對美醜的評價標準和自己對世界的觀點。同時通過微格教學讓學生轉變為教師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然後由教師師輔助學生進行共同評價,發現不足,然後做到有針對性的進行改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四)轉變教育觀念,進行教育創新

創新教育觀念,讓教育與時俱進,這是每個教育家的共識,陶行知先生也不例外,他主張教師的教育能不斷創新,不斷改革,這樣才能保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學生才能成為新時代人才。傳統的教育模式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如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下,高職語文教育應跟隨時代的步伐積極改進。這就需要高職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將高職學生的內心情感為基點,將知識和經驗作為學習基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做好高職院校的語文教育工作。如在學習詩歌鑑賞時,當學到《琵琶行》時,通過講解白居易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引發學生們的思維,自己總結出白居易觸景生情而想到自己仕途的坎坷,真正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具體含義。在不久的將來,高職學生就是社會的主要勞動者,因此,做好高職學生的語文教育工作尤為重要,只有高職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猶如一座明亮的燈塔,指引着高職語文教育的前進方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6968mw.html
專題